時代記憶:北京早年歇後語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7日 08:52 來源:人民日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7日 08:52 來源:人民日報
歇後語,北京人叫做俏皮話。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舊的事物淘汰了,一些歇後語也隨之在人們生活中消失。早年一些經常挂在人們嘴邊的俏皮話,而今已經沒人提起。
“扛梳頭箱送嫁粧──高脖兒” 過去購買大的物件,如木箱、梳妝檯、木櫃等,都是讓人扛回家,這種扛夫,俗稱“高脖兒”。把東西放在頭與背之間往家運,途中不能休息,一路低著頭,窩著脖子前行。這個歇後語比喻某人被人家語言頂撞,受了人家的窩脖氣。
“老太太上電車──別吹” 指有人愛説大話。民國以後有了有軌電車。那會兒,每個售票員都有個銅哨,乘客都上完車後,一吹銅哨,司機聽見哨聲就開車。因為老太太走得慢,怕售票員一吹哨,車開了趕不上,所以才借用“別吹”的説法。
“八仙桌上擺夜壺──不是盛酒的傢伙” 早年北京特別冷,半夜小解用夜壺(便壺)在被窩裏小便。此歇後語是説明什麼物件幹什麼用,不能亂來。與夜壺有關的歇後語還有如“夜壺沒把──難拿”,“夜壺打了把──光剩嘴了”等等。
“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 過去盛飯用的勺子,大都是木頭做的,稱為馬勺。這句歇後語表示幹工作沒什麼勁,湊合著。
“小鋪兒的蒜──零揪” 小鋪是指過去專賣生活用品的油鹽店。那時絕大多數人收入低,油鹽店把成辮的蒜零星出賣。這句歇後語是指一個人説話、辦事不痛快,零打碎敲。 崔金生 文 摘自《文史雜誌》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