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印度》:我眼中的印度知識分子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9日 10:51 來源:
《感受印度》封面 |
印度既是一個古老神秘的東方大國,又是一個變化萬千、充滿矛盾的神奇世界。《感受印度》一書作者袁南生是中國駐印度孟買總領事,在印度的兩年多時間中,感慨於印度悠久燦爛的文化,也感慨於印度傳統色彩與工業文明交匯混雜的神秘氣息,用文字記錄印度的政治文化和風土人情,解讀它的與眾不同,它的神秘和不可思議。本文摘自該書。
我來印度工作後,多同三種人打交道,一是政府官員,二是企業界人士,三是知識分子。我感到,中印兩國這些人員中,相比之下,區別最大的是知識分子。印度知識分子是如此特色鮮明,風格突出,確實值得中國人,特別是值得中國知識分子思考、琢磨和研究。
固守自己的獨立人格
2002年9月7日,我到印度工作剛好一個月時,應邀出席印度商人商會成立94周年慶典,慶典上有兩位主賓講話,一位是代表印度中央政府專程從新德里趕到孟買與會的印度公司事務部長,另一位是《印度時報》的一位著名編輯。兩人在講話中都多次提到中國。那位部長説,中國為什麼比印度發展快?這是因為中國全國一盤棋,印度則是一盤散沙。接下來是編輯發言,這位編輯一開口就明確聲明不同意部長閣下的觀點,説中國發展快是因為政策正確,印度落後了是因為政策錯誤,政策錯了,如果全國還要一盤棋,則會更加落後。主賓講完後,主持慶典的印度商人商會秘書長莫格利説,今天的主賓發言是印度民主的典範,我們很高興新任中國總領事出席了我們的慶典,我們為他的國家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我當時的第一個感覺是,這不是公開唱反調嗎?一個報紙編輯居然敢於在正式的場合公開發表同中央部長不同的意見,敢於公開批評上面的政策是錯誤的,這是我從未經歷也是不可能料到的事情,因而,説我當時深感震驚一點也不過分。後來,這樣的情況又碰到數次。我為此專門請教過印度朋友,他們異口同聲地説,這有什麼奇怪嗎?難道可以把你認為是紅的東西説成白的嗎?他們説,這是印度知識分子應有的特性,堅持操守,不説違心話。
使我感受最深刻的當然是我經常接觸的一批印度知識分子朋友,他們都有着不見風使舵、不昧良心、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可貴人格。印度最著名的外科大夫之一馬昌德博士,中印建交50多年來,不管兩國風雲多麼變幻,不管那些戴着有色眼睛看待中國的人如何議論,始終免費為中國駐孟買總領事館的外交官及其家屬看病,即使深更半夜,即使已70多歲了也隨叫隨到。曾留學海外的老科米卡先生,冒極大的風險,為中國駐孟買中資機構提供幫助。當駐孟買一家中資機構因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不得不緊急關閉、人員緊急回國時,一些重要的資産資料委託老科米卡保管,30年後,當中國總領事館在孟買復館時,這些資産資料完璧歸趙,一份不少地交回中方。當一些人因老科米卡堅持中印友好而譏諷他是“中國共産黨員”時,他泰然處之。當我向他表示敬意時,他幽默地笑着説:給中國朋友幫忙就是“中國共産黨員”,成為中國共産黨員有這麼容易嗎?
印度知識分子的自尊和自重在多方面可以體現出來。我到印度快兩年了,從沒見過或聽説過哪個印度學者為趨炎附勢而濫招高官、大款為自己的“博士”、“碩士”弟子,沒有哪個印度知識分子為了金錢或其他私利而為不學無術的大款或權貴“著書立説”以“評定職稱”或樹碑立傳,沒見過哪個印度讀書人寫《厚黑學》《怎樣拉關係》《如何取悅你的領導》之類的暢銷書,告訴人家如何為了私利而玷污名節、不顧良心,也從未聽説有誰為了考上大學事先需拉拉關係,有誰為了考上研究生需要事先嚮導師進行感情投資,也沒有聽説哪個讀書人剽竊他人的學術成果。順便説及,在印度市場上,基本上沒有盜版書,沒有盜版軟體和光盤。
樂於行善,同情和幫助弱者
印度知識分子具有人類終極關懷精神,純粹的知識分子在20世紀有兩位代表,第一位是亞洲第一個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泰戈爾,第二位是被譽為“經濟學的良心”的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與此同時,還有兩位享有世界聲譽、具有宗教般獻身精神的聖者:聖雄甘地和德蘭修女。至於和白求恩大夫齊名的國際主義者、印度年輕的知識分子柯棣華大夫,更為中印兩國人民所知曉和稱道。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印度知識分子的獻身精神。我在印度工作期間,常常親身感受到這種精神。
來印度後不久,我專門到柯棣華大夫的妹妹家看望她們。柯有三個妹妹住在孟買,三個妹妹住在一塊兒。柯家是婆羅門出身,柯大妹和柯五妹是醫生,作為醫生世家,作為最高種姓,她們本有條件可以生活得更富裕、更舒適,但是,她們一生常常為病人義務看病,不取報酬。現在,柯棣華大夫家親戚、後人中至少有40人以行醫為生,他們大多有自己的診所,他們一方面在自己的診所裏救死扶傷,另一方面定期到大醫院義務為病人看病,不收分文。作為體現印度知識分子終極關懷精神的代表,我從未聽説哪個印度人説他們“傻”,相反,他們在社會上贏得了廣泛的尊敬。順便説及,柯棣華大夫家族中的許多醫生和馬昌德大夫曾分別告訴我:在印度,任何在私立醫院工作的醫生,或者是自己開有私人診所的醫生,每個禮拜都必須至少拿出一天時間,到公立醫院免費為病人看病。
在印度,一些知識分子還&&發起不買洋車、不穿洋布、不喝可口可樂的運動,以保護自己的民族工業。印度知識分子一方面在口頭上為貧者、弱者呼號吶喊,另一方面在行動上盡其所能為貧者、弱者辦實事。在印度,除電影、馬戲外,觀看其他演出都是免費的,參觀畫展和其他公立博物館也是免費的,許多藝術家經常深入到農村演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藝術家為大眾服務、不以贏利為目的的高尚情操。科學家經常免費舉行科技講座,科技館免費開放。
甘坐冷板凳
在國內,形形色色的“正高”、“副高”頭銜滿天飛,來印度後,同許多知識分子打交道,卻發現他們的名片上只標明是否是“博士”、“教授”,從未發現有人在名片上標明是否是“博士生導師”,是否是某種重大榮譽獲得者,除了印度著名的大學──普納大學博士和教授,也從未見過其他專業技術頭銜。印度博士和教授們的形象有西裝革履、文質彬彬的“洋”的一面,更有身穿印度民族服裝,腳踏傳統涼鞋的“土”的一面,且“土”的一面更為常見。印度學者具有良好的學術素質,對國際學術標準和交流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較熟悉,與印度學者交談,很容易感覺到他們具有國際學者的風度,他們的一身“土氣”,只是表明了他們更注重與平民百姓打成一片,不刻意在外表上與大家有什麼不同。
印度知識分子對工作態度的最大特點是扎紮實實,不急功近利,沒有浮躁之風,讓他研究什麼課題,就研究什麼課題,不會挑肥揀瘦,只要工作需要,他會不厭其煩、不嫌枯燥,一如繼往地研究下去,腦子裏幾乎沒有“跳槽”、“下海”之類的念頭。深圳華為集團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了華為印度研究所,聘用了近600名印度軟體技術專家,這些人工作都認真負責,相互協作,嚴格按程序辦事,從不自以為是。華為的工作條件和待遇並不比其他同類研究所有什麼優越的地方,這説明了印度知識分子更多的是重工作環境,重事業成敗,而不是把待遇放在第一位。
雖然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10億人口中約5億是文盲,在許多方面我國顯然領先於印度,但是,如果用國際上通用的科研經費、科技人才數量、科學著作、科研成果等指標來衡量的話,目前印度的科技發展水平已名列發展中國家前茅。正因為印度知識分子潛心基礎科學研究,不浮躁,坐得住,印度自獨立以來先後3次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醫學和經濟學獎,軟體業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袁南生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