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內地版《暗戀桃花源》公演後,引起了褒貶不一的反響。在11月21日本報發表的評論《啼笑之間,皆能抒情》中,史航高度評價該劇、認為其很成功,而今日的評論則提出質疑,失望于原版帶來的感覺不再了。
第一次看《暗戀桃花源》,還是在刻錄碟十分盛行的年代,看的是林青霞演的電影版。看完懵懵懂懂,只覺得舞臺劇的形式十分新鮮,個中內容又悲喜交集三言兩語根本説不清。因為電影和書籍等種種形式,《暗戀桃花源》恐怕是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在內地最為人所知的一齣舞臺劇。也因此,《暗戀桃花源》在內地的首演是如此讓人期待。但可惜的是,在笑聲與掌聲里落幕的內地版《暗戀桃花源》,卻是非常地令我失望。儘管它仍然是一齣現場效果很好的悲喜劇,卻根本不是我所期待的“暗戀桃花源”。就像“暗戀”裏的老導演對那些年輕演員的失望一樣,經過了時間與空間的流變,再加上種種人為因素,記憶中的感覺竟然無法在舞臺上重現了。
但是沒有“暗戀”襯托的“桃花源”,也不能成為一齣成功的喜劇,何炅和謝娜的表演雖然贏得了那麼多的笑聲與掌聲,但這也掩飾不了它變成一齣現場版的“快樂大本營”,臺上台下其樂融融,但卻韻味盡失。
“暗戀”和“桃花源”兩齣戲單獨成立,單獨演出可能各自都只是一齣二三流的普通戲劇,賴聲川的天才創意將它們拼貼在一起之後互相補充、相互印證,使得《暗戀桃花源》成為二十年經久不衰的經典戲劇。“暗戀”有一種過去難以放下的意味,“桃花源”追逐著美好而朦朧的未來,但是過去和未來又互相交織,難分彼此。就像“桃花源”裏的武陵和桃花源也並不是簡單地指向現實和夢想、此地和彼處,失落和希望交纏在“暗戀”和“桃花源”之間,人生至美至純的情感在“暗戀”的悲傷和“桃花源”的荒誕間遊走。這些在紮實的戲劇情節之下的複雜意味原本應該在此起彼伏的笑聲之後,傳遞到觀眾的心裏,但在那些淺層次的搞笑之後,所有意味都飄散了。
李立群、顧寶明、丁乃箏版的“桃花源”原本是一齣諷刺人性的喜劇,桃花源虛無縹緲的美好和不斷重復的現實原本是充滿了諷刺和警世意味的。我不敢相信賴聲川是否真的認為這還是他排演了二十年的《暗戀桃花源》?台下的觀眾也許大部分是首次觀看《暗戀桃花源》的,精彩的劇本和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實驗性的兩劇合一仍然贏得了他們的笑聲和讚賞,但是如果笑過之後真的就像看一齣鬧劇、看一部好萊塢大片一樣過去了,這真是《暗戀桃花源》內地首次公演應該達到的效果嗎?
如果可能的話,希望有一天能在北京的舞臺上看到金士傑、李立群他們演繹的《暗戀桃花源》,那原汁原味的鄉愁與失落恐怕才會讓人笑過之後又無意識地落下淚來。(表江)來源: 新京報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