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開始在嵩山腳下試演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因為和“少林寺”、“禪”、“譚盾”這些中國出産、走向國際的品牌性名詞關聯而引人矚目。但是有心尋“禪”的人真正去實地體驗,可能多少會有點失望:在這個以聲光電效果出彩的演出中,文人習慣的那種需要幽靜體會的意味很少,一路上的禪燈、綿軟的蒲團無法壓制觀眾席的竊竊私語。畢竟,這時代出入寺廟、劇場的是熙熙攘攘的觀眾,而不是夜半來訪的閒人雅士、高官顯貴。
本以為演出應該在那個直徑25米的人造月亮升起的剎那結束───清涼而孤獨的意象符合多數文人對禪的體認,但緊接著卻迎來一場盛大的法會:法器齊鳴,山林震響,盛裝的僧人浩浩蕩蕩走向前臺高唱佛號,塔林、高樓、樹林在燈光映照下五彩變幻,炫目的“奇觀”終於震住了觀眾。
説到底,這個演出還是和百老匯的《貓》一樣,要用大場面、奇幻效果來吸引觀眾,而關於“禪”、“有機音樂”的種種解説只是花邊而已。
地方政府指望借此拉來更多遊客,帶動旅遊業發展。
就像“大片”的幕後少不了袁和平、張叔平、葉錦添和譚盾這些名字一樣,這兩個團隊的用人也有很多交叉,譚盾和黃豆豆分別是張藝謀的歌劇《秦始皇》的音樂製作和編舞,易立明則兼顧《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和《印象西湖》的燈光設計。在離少林寺不遠的地方施展拳腳,自然更要打文化牌,所以易中天任哲學顧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擔任少林文化顧問,他們和頂著奧斯卡獎的“譚盾”一樣,都是經濟方面有保障的品牌。這種集合各種資本、用商業方式操作的演出項目的投資和“大片”不相上下,但是操作成功的話可能更賺錢,因為它可以長期演出,源源不斷貢獻利潤。
在這條路徑上,用藝術觀念去評判演出的成功與否似乎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秘密藏在製作人的商業報告書中。(來源:新京報,作者:周文翰)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