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娛樂馬甲的王昭君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6日 11:19 來源:
以現代人的視角將昭君之怨美化為愛情佳話,對這淚灑蠻荒地的弱女子簡單施以濃粧淡抹的娛樂解讀,則更顯得觀念倒退了。
在全民娛樂的風潮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終於被拉上熒屏娛人耳目。這個命運多舛的女人一旦被套上娛樂的馬甲,歷史的悲情倏而彌散於時空的錯位中而幻化為炎夏的清涼油。
對於歷史劇的改編加入時尚元素使之符合現代人趣味,只要不過分也屬正常。有關王昭君的歷史記載不過150字,要搞成數十集的長篇電視劇如何加料是個難題。從《昭君出塞》的情況看,劇情現代娛樂化的流俗痕跡太重,除了出塞的歷史大脈絡依稀朦朧,其他的都讓人大吃一驚:
其一是昭君愛情的現代多邊多角處理。在劇情中,和昭君有情感瓜葛的有元帝劉畬,有表哥趙遂,有遊俠殷如墨,有匈奴單於呼韓邪,甚至還有宮廷畫師毛延壽。也許創作者們是想通過多角愛情展示王昭君的個人魅力,不過真實的歷史人物有時空積澱的固定印象,理智的劇作其實不該突破民間的心理底線,否則就會引發觀眾的心理逆反。殷如墨和毛延壽與王昭君或明朗或曖昧的情感糾葛,讓人聯想到央視另一部電視劇《白蛇傳》中法海和白娘子的愛情迷障。將今人喜歡的愛情模式強加於古人身上,拿古人開心是否有點文化輕薄?
其二是劇情實在有違歷史文化的認知。王昭君的父親王襄何以成為抵禦匈奴的將軍?呼韓邪單於比昭君年長一倍還多,劇中羅嘉良和李彩樺卻似乎是年華相當;《西京雜記》記載王昭君不肯賄賂毛延壽而得不到元帝臨幸,宋王安石曾為之賦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以王安石的政治地位和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古代宮女的命運確乎如此。但這部劇卻將毛延壽演繹為現代派的美術鑒定家,損傷的不僅是歷史真實,更有國人約定俗成的審美習慣。
如果説歷史細節尚可藝術化處理,《昭君出塞》的文化意義卻應該慎重對待。現代化的簡單加工固然可以討巧市場,甚至吸引眼球,但可能造成大眾對歷史文化的誤解。史載,昭君出塞後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這是説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容抹殺。但是這種歷史功績絕非愛情的魔力所帶來,而是當時漢強胡弱的形勢所致。而從漢代和親九次並無一個是皇帝女兒的情況看,王昭君更像是政治婚姻的犧牲品。王昭君的命運悲劇此後還在延續,入塞三年,剛有一子,呼韓邪即病死,不得已忍辱從胡俗含淚再醮呼韓邪前妻之子復株累若?.值得一提的是,漢廷對和親烏孫的宗室女解憂公主乞歸故里的要求網開一面,卻敕令昭君從胡俗。因此,昭君既被漢廷皇帝拋棄又備受匈奴兩代單於的侮辱,如此悲劇是歷史事實,今人又何必將王昭君和單於的愛情簡單地演繹成一見鍾情?
從後人譜寫的“出塞曲”到“昭君怨”、“昭君嘆”等歌咏之詞,對王昭君悲劇命運的同情已經成為沿襲千年的文化共識。有人統計,歷代詩人詞客為王昭君寫的詩詞,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讓哀怨、悲嘆和同情隨著時空延展,才會折射我們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人情味。青冢埋得美人骨,哪得柔情萬里長?往事越千年,道貌岸然地誇耀王昭君和親的歷史功績難免言過其實,以現代人的視角將昭君之怨美化為愛情佳話,對這淚灑蠻荒地的弱女子簡單施以濃粧淡抹的娛樂解讀,則更顯得觀念倒退了。(來源:新京報)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