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時間:CCTV-10
首播:每週六 17:55
重播:每週日 10:15
首頁 | 先睹為快 | 欄目簡介 | 往期回放 | 信息與反饋 | 我們的團隊  
往期回放
溫塘——戰鬥的歲月(上)
茅山上清澈的泉水滋養了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但在60多年前,這眼山泉卻一度被用來衝滌鮮血,清洗傷口。受傷的人是一群來自外地的陌生人。 其實,早在1943年初,就已經有陌生人來到這裡,他們自稱生意人卻行跡隱秘,然而細心的村民們發現,這些生意人的身上卻配有短槍。 1943年秋,一支部隊秘密進駐溫塘村,他們選擇了村子裏一座荒廢多年的舊祠堂作為隊部,並很快設立了醫院、槍械所等機構,他們是些什麼人?要來這裡做什麼呢? 這些都是60多年前真實的歷史片段,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浙江省長興縣境內。正是這些片段,告訴了人們新四軍在蘇浙一帶那段崢嶸的抗戰歲月。
溫塘——戰鬥的歲月(下)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兵器館內陳列著一門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火炮。這是一門日本造九二式步兵炮。當年,為了爭奪這門炮,新四軍一師48團與日軍南浦旅團一部,在浙皖交界的杭村進行了一場殊死的戰鬥…… 1944年歲末的一個夜晚,一處老宅前火把沖天,由粟裕將軍率領的新四軍一師悉數進駐長興,統領蘇南、浙西戰場的新四軍蘇浙軍區宣佈成立,學校、銀行、醫院等後勤保障機構相繼設立。在長興的蒼山翠嶺中,一個充滿朝氣的抗日根據地建立起來了。
0117行動
2005年1月17日,廣東省惠州市警方一舉端掉了一個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賭博窩點:現場抓獲莊家和其他涉案人員68人,收繳砍刀十把和賭具一批,繳獲賭資現金人民幣18萬餘元。這個行動被稱作0117行動。 2005年初,惠州市警方得知在該市境內有一個重大賭博窩點。 警方馬上開始進一步偵查,確定了賭場的位置——在野外的一個工棚裏。 現在警方面臨一個問題:必須摸清賭場內部的情況。偵查員憑著機智進入了賭場。為了更好地實施抓捕,偵查員們再次對賭場周圍的地形進行詳細的偵查,並畫成詳細的地形圖。 經過縝密的部署,惠州市公安局調集五十名警力,兵分三路,直搗石灣賓館、哨卡和賭場。17日下午,僅僅用了17分鐘就一舉端掉了這個對社會危害甚大的賭窩。
智搗流動賭場
2005年3月27日上午,地處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六安市公安局 ,接到省公安廳治安總隊的一個緊急情報,一個特大賭博團夥有可能當天晚上在該市霍邱縣境內開場設賭。民警們緊急出發,然而,賭場會設在哪呢? 霍邱縣周集鎮境內的一個加油站和不遠處的農機廠以及附近原村委會的一處院子讓偵察小組覺得尤為可疑。 指揮部接到偵察小組的報告,集中了120名民警,組成三個行動小組。3月28日淩晨2:08分,三個組同時行動,僅用一分鐘就完全控制住了賭場!此次行動一共收繳了賭資77萬6千元,銀行信用卡以及存摺12萬元,手機50余部,高檔轎車15輛,徹底搗毀了這個靠賭博為業、具有反偵察能力、分工明確、組織嚴密的專業團夥,是公安部部署打擊賭博專項行動以來,安徽省警方實施的一次成功的禁賭戰。
永遠的“毛澤東號”
“毛澤東號”機車是一台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機車,它誕生在戰火硝煙的戰爭歲月中。一代又一代司機師傅駕駛它走過了將近59年的風風雨雨,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毛澤東號”最讓人稱道的是安全行車,在戰爭年代沒有被擊垮,和平年代也沒有因為麻痹而出過差錯。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安全行車798萬公里,這個數字意味著機車已經圍繞地球走過了190多圈,這在世界鐵路運輸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毛澤東號”機車組的司機師傅們,究竟靠的是什麼樣的信念和毅力,一代又一代忠心耿耿地續寫著英雄機車的歷史呢?今天,我們跟隨著第十代司機師傅登上“毛澤東號”機車,親身體驗一下他們的工作過程……
五十六年的接力
在我們共和國的歷史上,曾涌現過許多先進集體,馬恒昌小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49年成立至今的五十六年裏,他們一直站在先進的行列裏,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績.作為一個普通的車工小組,他們為什麼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五十年代初影響全國的馬恒昌小組運動又是怎樣發起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恒昌小組為什麼能一直保持優質高産?文革期間又是什麼精神激勵著他們一直進行生産?現在他們又是怎樣的情形?在本期節目中,記者將和觀眾一起探詢上述問題的答案,挖掘馬恒昌小組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踏上追尋之旅……
六連出好兵
在杭州郊區的某部營地,一群小戰士在苦訓練,他們是著名英雄連隊“硬骨頭六連”的新兵。這是一個唯一兩次被國防部和國家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英雄連隊,一個40餘年來經歷大小百餘次戰役的“硬骨頭”連隊,在今天,這支昔日的步兵尖刀成為了怎樣的連隊?在強調科技強軍的今天,六連靠什麼保持著榮譽和戰鬥力? 士兵是連隊的靈魂,連裏的新戰士顏利明克服怕高這個心理障礙,完成基本體能訓練400米障礙,片中真實的記錄了他第一次翻越4米高繩網時的膽怯,也有他第二、第三次練習後動作完成的熟練。二排排長陸之巔在模擬作戰環境中&&跳進冰冷的海水中開展戰術訓練,連長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對他讚不絕口。“硬骨頭”精神40多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軍人,正是因為有著六連官兵們把 “硬骨頭”精神通過言行代代相傳。
尋水人
沒有人能想到,降水豐沛的四川盆地東部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只能靠堰塘和土井裏的混水過活。紅色地層缺水的神秘現象究竟能不能被破解呢?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能否有一天喝到乾淨的水? 2004年開始,一支支地質勘察隊深入缺水地區,旨在尋找清澈的水源,他們的根本任務就是在國土資源部出資5000萬的基礎上,用兩年的時間為缺水地區105個縣免費打100萬口井,解決400萬農民飲用水問題。
有難事 到這兒説
侯成名老先生家住山西省晉城市,曾經在1992年的時候,將自家産的1000斤麵粉,存進了當地的一家國營糧店。當時糧店的承諾是無價存糧、存取自由。可到他們想把麵粉取出來的時候,糧店卻要他交錢。這事,已經困擾了老侯家10來年了。讓老侯怎麼也沒想到的事,就在今年年初,晉城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幫他把這事解決了。 這檔節目就是由晉城市行評辦、糾風辦和晉城電視臺聯合舉辦的《行風大家談》。晉城市50個部門和行業的一把手都要輪番來到節目中,現場解決老百姓提出的問題,接受大家的直接評議。 《行風大家談》節目已經撥出有30多期,有5000多位群眾的困難因這個電視欄目而得到解決。看著一個個棘手問題的解決,老百姓們幾乎沒有一個不叫好的;可同時,隔一段時間就要上一次電視節目的局長們,也真是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
黃河彎上的“山曲曲兒”
滾滾東流的黃河進入晉陜峽谷後,逐漸變寬並且在這裡拐了個大彎,所以山西境內的這個縣就叫做河曲縣。唱民歌是這裡的傳統,這裡的人人人都會唱上幾句,有人説拿起镢頭會種地,拉起二胡會唱歌,這就是河曲人。 辛禮生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農民,作為一個民歌手,他的名字不僅在這裡家喻戶曉,而且他的足跡也走遍了北京上海香港澳門這些大都市。他的演唱風格勁朗,高低音轉換出神入化。 在河曲縣不僅是人人會唱,而且是見什麼唱什麼,從“走西口”到歌唱今天的新電站,從歌聲裏也可以看到河曲人生活的腳印。
養蠶人家
太湖南岸的湖州地區是我國蠶絲的重要産地,那裏出産的湖絲歷史悠久,名揚天下。在湖州的含山腳下,有許多以養蠶為業的蠶農。翁秋生一家就是這樣的養蠶人家。 每年的清明節在這一帶又被定為“蠶花節”,是蠶農們自己的節日,從節後蠶農們便忙碌起來,芝麻粒大的蠶種在溫室中孵成蠶蟻,再用切碎的桑葉喂養這些蠶寶寶。蠶長大了,食量也大增,翁秋生一家老少一齊動手,不分晝夜的採桑喂蠶,一個多月後,蠶終於長大了,在稻草編織的“地籠上”吐絲結繭。這一年翁秋生一家收穫了幾百斤潔白的蠶繭。
琴聲響起來
解放初期,浙江省湖州市有一支由青年人組成的口琴隊,他們活躍在湖州的工廠農村,為廣大群眾演出。在那火紅的年代,這支業餘口琴隊,為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鼓舞人們投入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50年後,這些當年的口琴隊員,都已年逾古稀,但對當年的口琴隊依然難以釋懷。口琴隊的成員老唐,開始尋找當年的夥伴,重新組織起口琴隊,這支老年口琴隊的隊員雖然已經鬢現白髮,但熱情不減當年,當口琴又被吹響的時候,他們仿佛又帶著人們回到了那火紅的年代。
古法造紙
浙江的澤雅一帶是山區,四百多年來,山內依然保存著中國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澤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林間多溪流瀑布,這正是傳統造紙的兩大先決條件。 四連碓是古時候利用天然水能進行造紙的重要物證,現在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保護文物。 結合旅遊事業的開拓,這裡的農民們正在盡力把這種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邊者的後裔》第一集 《遺民》
在貴州腹地的大山深處,生活著一群屯堡人,他們又被稱作是老漢人。 明朝洪武年間,皇帝朱元璋派遣大軍遠征西南,戰爭結束後,朱元璋命令大軍就地屯田,戍守邊疆。而為了進一步開墾邊疆,朱元璋又實行調北填南,從江淮地區強行移民到貴州高原,屯堡人就是這些屯軍和移民的後代。 經過600年的風雨變遷,屯堡人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品格,保持著古老的習俗,他們既不同於周邊的漢族,也不同於少數民族,形成一種獨特的屯堡文化。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邊者的後裔》第二集 《烙印》
屯堡人的棗子糖、釀豆腐、烤酒等都是沿用來自江南的古老的製作方法,屯堡人的生活中也保持著很多古老的習俗,屯堡女人的裝扮至今還保持著600年前的明朝江南服飾的風格——在屯堡人的生活中,處處顯現著江南的烙印,屯堡人沒有一刻忘記自己的故鄉,可是屯堡人卻沒有回鄉尋根的傳統…… 對於屯堡人來説,故鄉早已變成了一個遙遠的夢。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邊者的後裔》 第三集《禮拜》
在屯堡,歷史不再是寫在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而是流淌在人們呼吸的空氣中。 跳地戲是屯堡人在和平年代上演的金戈鐵馬,每次跳地戲都要舉行莊重的開箱儀式。在屯堡,每個村子都有寺廟,那是屯堡女人生活的一個中心。最熱鬧的是每年春節的祭汪公儀式,這是屯堡人在高原深處承襲的江南社火,每一步都嚴格遵守著祖先留下的規矩。 而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屯堡人對傳統的堅守,對祖先的禮拜。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邊者的後裔》第四集《走近的和遠去的》
600年來,屯堡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是,一旦開放了,他們就走的很遠——古老的地戲走上了異國的舞臺,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讓整個世界都認識了屯堡人。 同樣的,開放也使屯堡文化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古老的石頭寨裏有了瓷磚房子,穿長衣大袖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了…… 但是,屯堡人已經開始在開放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旅遊,使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是自己的文化更加燦爛。
雪鄉
在黑龍江的海林市有一個神奇的地方,每年10月山外尚值金秋,那裏卻飄起鵝毛大雪,一直飄到陽春三月,年積雪達七個月。白雪覆蓋著古樸的原始森林,層層疊疊,綿延起伏,似一幅展不盡的山水畫卷,被人們稱做雪鄉。 雪鄉是個謎,“夏無三日晴,冬雪漫林間”。風雪瀰漫時遮天敝日,氣溫達零下35度,雪後,仿佛進入神話般的冰雪世界。多姿多彩的雪情,雪景,雪韻展現得淋漓盡致。雪巷、雪屋、雪鄉人家,還有那些鄂倫春,鄂溫克少數民族古樸的小木屋讓人們感到周圍瀰漫著清新而甜潤的氣息。 中外遊人帶著崇尚鄉野,回歸自然的心境在這裡盡情得享受著雪鄉的神韻。 生活在雪鄉的人們伴隨著白雪過著悠然恬靜的田園生活。在現代生活中展示那種特有的地域文化,融鑄出獨特的風貌。 雪鄉歸來不看“雪”,是凡去過雪鄉的人對她的讚譽。
2004年《紀錄片之窗》播出目錄
2003年《紀錄片之窗》播出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