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殲20首飛十週年記

軍事新聞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1月19日 15:0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8年11月,殲20以“新涂裝、新編隊、新姿態”亮相珠海的中國航展。岳書華/攝

  2014年的除夕夜,設計人員仍在參加試驗。圖片左下角是當時拍攝的現場時鐘。朱鵬/攝

  2013年12月,一場緊張的現場會,殲20總設計師楊偉、項目行政總指揮李玉海到場分析問題。楊子江/攝

  質量檢查。朱鵬/攝

  殲20飛機。朱鵬/攝

  1月11日,經歷了持續的陰霾天后,成都平原沐浴在難得的冬日暖陽之中。午間,成都市民汪先生走出辦公室,仰望晴空,感嘆了一聲:真想去黃田壩看看啊。

  這位航空迷記得,10年前的這一天,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而首飛的地點,就在位於成都西郊黃田壩的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成飛”)。

  1月11日,航空工業成飛開展了多個大場次飛行。飛行結束後,全體工作人員與試飛員一起在戰機前合影留念,紀念10年前殲20飛機在這裡的成功首飛。

  10年來,從首飛到首次公開亮相珠海航展,從亮劍朱日和到裝備作戰部隊,從形成戰鬥力到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殲20飛機以大國重器的姿態,實現了中國航空工業研製能力和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首飛

  日曆翻到2011年1月6日。這天原本是將要載入史冊的殲20首飛日,卻被試飛站機械分隊王小波的一個發現打斷了。王小波注意到,正等待首飛的殲20飛機的右發動機有一處漏油。消息一齣,大家的心都懸了起來。

  當晚8點,故障原因被確定。檢查、更換、驗證,直至發動機轟鳴聲在深夜零點重新響起。經歷了4個多小時,故障終於被排除。

  “幸虧機務發現及時。”事後,殲20飛機總設計師楊偉感慨。

  而後,氣象臺臺長陽淩帶領氣象預報團隊每天分析上千張氣象圖表,不敢有絲毫馬虎。對於首飛來説,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

  經過預報演習、首飛任務更改等數次實戰演練,天氣預報均給出了準確的結果。2011年1月7日夜,在最新權威數值預報資料的基礎上,氣象臺分析得出:11日為最佳可飛日。

  2011年1月11日,成都黃田壩的溫江機場,黑色涂裝、外形極具科幻感的殲20飛機靜靜停在起飛線上,機務人員正在做著最後的準備。不遠處的觀禮席及周圍站滿了人,人們屏息靜觀,現場氣氛緊張而神秘。

  早晨8點,機場區警戒人員就位。

  9點,飛行跑道檢查完畢,機務人員就位。

  10點,消防車、搶險車、救護車、電源車就位。

  10點30分,放飛前最後一次飛機狀態檢查全部完成。

  11點,殲20驗證機01架、伴飛的殲10雙座到達指定停機位置。

  11點30分,氣象站報告,霧霾消盡,天空放晴,能見度大於5公里,天氣情況滿足首飛條件。

  12點30分,首飛試飛員從機務手中拿過放飛單,在試飛課目鄭重寫下“首飛”兩個字。

  12點48分,伴隨著項目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的下達,殲20的發動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人群前滑過。

  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工夫,飛機騰空而起,直插雲霄。原本安靜的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隨著飛行,現場的人們都站了起來,吶喊著向天上的飛機揮手。

  不久,在機場跑道上方,飛機由遠及近,像蜻蜓點水一樣,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的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

  剎那間,現場掌聲雷動,很多人握手、擁抱,還有人眼含熱淚高呼著,慶祝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性時刻——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

  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

  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性時刻,航空工業成飛專門豎立了一座名為“一飛沖天”的雕塑。雕塑設計靈感來源於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殲20戰鬥機成功首飛,八個“1”造型暗合“八一”。

  研製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以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視距空戰、綜合航電及自保障等諸多全新技術為特徵的四代戰鬥機,成為空中制勝的利器。我國空中安全也面臨著新的威脅,加快第四代戰機研製、建設強大的空軍迫在眉睫。

  為了有效支撐國防和軍隊建設,當中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研製尚處在攻堅之時,航空工業就在“生産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針指導下,思考、研究如何發展中國的第四代戰鬥機。

  在預研、論證以及一輪又一輪的迭代過程中,航空工業加緊攻關,先後完成四代機總體方案確定、提出工藝製造技術攻關項目、完成相關功能樣段的設計與製造、完成四代機1:1全尺寸展示樣機製造。

  數字化協同平臺、三維倣真設計裝配、內埋式主武器彈倉,一系列前瞻探索,為後續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技術儲備日益成熟,中國四代機研製正式立項,並被命名為殲20飛機。

  新機研製採用全三維數字化設計、製造、管理技術。全數字化三維發圖模式相比二維發圖來説,設計平臺截然不同,存在很多預想不到的困難。此外,多專業協同設計及設計製造並行協同也帶來了工作模式的碰撞與磨合。

  “技術臺階陡峭、發圖時間緊迫、不確定因素眾多,這必將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難關。也正是這些難關,才提供了體現我們存在價值的平臺。”面對重重困難,殲20總設計師楊偉在一篇題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文章中給設計人員鼓勁兒。

  楊偉在文章中説:“我堅信,我們這支櫛風沐雨的團隊,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擁有攻艱克難的智慧,我們一定會、也應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遇,經受住時代的考驗。”

  在研製各個環節,各級領導幹部始終堅守一線,靠前指揮。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短短數月,完成了殲20驗證機全部機體結構全數字化數模設計,並正式發圖。數模發出後僅7天研製團隊開始了第一個零件製造,隨後驗證機機體結構全面轉入試製階段。

  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結構零件、隱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給殲20飛機的研製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挑戰。針對殲20驗證機全數字化設計的特點,航空人不斷創新進取,研製全線先後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關鍵零件試製一次成功,大部件對合一次成功,發動機啟封開車一次成功。

  跨越

  首飛成功,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作為大國重器,如何增強作戰效能、打造一代名機,成為航空人要攀登的新的高峰。

  從指標體系、內埋武器數量、人機工效、製造裝配、試驗試飛、保障模式等各個方面,航空工業最終拿出了一套符合現代作戰需求的方案。

  比如,先後完成了“系統革命”,實現了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紀錄。按照“性能需求、開發研製、評估驗證”循環推進思路,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

  外人恐怕很難體會到設計、研製過程中不捨晝夜、只爭朝夕的氛圍。一張拍攝于深夜的照片,記錄了那種幾乎讓人窒息的緊張感:數十人擠在會議室裏,有人站著,有人坐著,還有人依靠在窗邊,所有人表情凝重,盯著楊偉那個方向。

  那是2013年12月28日晚11點33分,針對當天下午發動機開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設計師楊偉、項目行政總指揮李玉海等在現場聽取相關單位工作彙報,查找原因。

  在電子、兵器等數百家研製單位的緊密協同下,經過研製全線的共同努力,殲20飛機的研製快速推進,各階段的飛機性能狀態不斷提升。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點20分,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兩架殲20飛機編隊飛過金灣機場。短短的一分鐘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2017年7月,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3架殲20飛機“米秒不差”通過閱兵臺上空,首次以戰鬥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7年9月28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向外界宣佈,殲20飛機已經列裝部隊,標誌著中國空軍向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2018年2月9日,中國空軍發言人發佈消息稱,殲20飛機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重要一步。

  2018年11月6日中國航展開幕式上,殲20飛機首次以“新涂裝、新編隊、新姿態”三機編隊進行了飛行展示;在11日的閉幕式上,殲20飛機空中挂彈開艙,進一步彰顯人民空軍的開放和自信。

  2019年10月1日,殲20飛機以五機編隊亮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接受檢閱。

  10年來,殲20飛機的每一次亮相都舉世矚目。突破研發理念、跨越研製能力、創新研製手段,殲20飛機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研製能力和航空武器裝備建設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徐博 楊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軍事首頁
分享到: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