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年8月中下旬,青海師範大學相關科研團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內進行人文資源本底調查,調查隊在海拔約2600米的青海省祁連縣黃藏寺村一帶,發現了地層剖面中的細石器製品。科學測試結果表明,這些細石器製品距今約6000年,這也意味着早在6000年前,祁連山腹地已經有史前人類活動。
這個不起眼的小石頭,科研人員叫它“細石葉”。在科研人員眼裏,這種細石葉的選材,蘊含着當時人類的聰明才智。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侯光良:這個原料大家可以看到,透明,材質非常細膩。它不是每個石頭都能打的,它是特定的,首先岩性比較脆,硬度比較高,這種質地的岩石,作為打制原料,所以首先要找到好的原料。找到好的原料,估計祁連山地區原料還是非常充分的,因為祁連山地殼運動複雜,因此礦藏非常多。
“細石葉”雖小,但在當時落後的生産力條件下,它們可是人類手中的複合工具,用途廣泛。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侯光良:然後(古人類)他可以找一個骨頭或者木頭,上面刻上槽,把細石葉鑲嵌在槽裏面,鑲嵌滿了,它就成一個匕首,也會成一個刀子,或者成一個箭頭,或者成為一個長矛,就成為一個鋒利的工具了。拿這個鋒利的工具就可以去捕殺動物,用來獵食。
再去看看另一種石器——“細石片”。“細石片”,顧名思義,就是小石片,比“細石葉”外形要大,功能作用與“細石葉”相比也有所不同。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侯光良:這個石片,大家可以發現它們的料是一樣的,這個料非常好,透明的,呈蛋白質狀的。這種料打制石器以後,它有一個特點,很脆、硬度也很高,而且刃部很尖。這片它顯然適合用來切割動物的皮毛、切割動物的肉,然後(古人類)他用來加工。
科研人員在青海師範大學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對細石器製品所在的沉積層風成沉積物進行釋光年代測試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這些細石器遺存距今約有6000年。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侯光良:採用的是釋光年代測試分析測定出來的,因此我們比較有信心,或者我們比較敢説,這個(祁連山國家公園)細石器人類活動年代應該是距今6000年。
(總台記者 李亞瑋 李亭 柳成)
(編輯 陳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