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28年,劉清泉始終堅守急診臨床一線。2003年北京爆發非典時,他第一個進入疫區,卻不幸感染。但他不畏自身感染,帶領醫護人員搶救患者、自治自救並協同專家制訂中西醫結合治療預案,最終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做出巨大貢獻。
2月22日,中國急診醫生唐子人在美國聖地亞哥海洋公園,遇到一位老太太暈倒,呼吸停止。他馬上雙膝跪地,單人徒手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急救人員到位後,他又配合開始系統搶救,最終使患者脫離險境。“唐子人異國救人”在網上引起熱議,被譽為“最美中國醫生”。
2000年,安柏松辭去區醫院主治醫生工作,自願到基層深井子中心衛生院擔任院長,提出“小醫院也能治大病”的目標。如今,衛生院800平方米破舊平房變成了現在1567平方米的三層樓房。他還自籌資金購買了彩超、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等先進設備;在全國基層醫院第一批實現了通過雲醫院平臺開展的遠程會診。
作為國醫大師,晁恩祥支邊22年,深入內蒙古最北部的達翰爾族和鄂倫春族的聚居區,走鄉串戶開診治療,降低了該地區克山病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在非典防控中,他是中醫第一位參加會診病例的專家,榮獲“抗擊‘非典’特殊貢獻獎”。
中醫學校畢業後,高鑫選擇回到家鄉,通過研習古籍、拜訪名師、親自服用嘗試新藥物等方式,探索出了中醫風濕病治療體系。此外,他還建成了近600平米的標準化村衛生室,長期堅持無償救助、貧困幫扶等公益活動,累計診病15萬餘人次,逐步改變了家鄉風濕病、關節病患病高的現狀。
他是120“老急救醫生”,雖然只有33歲,卻有10年急救經驗。十年來,他累計出車一萬兩千多次,相當攀登了8次珠穆朗瑪峰。在奧運醫療保障工作時,他曾成功搶救猝死南非教練;在甲流防治期間,他連續12天身穿隔離服往返機場、醫院;在玉樹地震發生後,他第一時間抵達搶救傷者。
王寧利在我國首創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篩查技術和標準,利用遠程網絡技術整合三級醫療資源,使人群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檢出率由10%提高到95%、早期閉青干預貽誤率下降40%。
杜麗群創立了廣西第一個艾滋病專業護理團隊,並參與指導護理艾滋病住院患者逾10000人次、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逾4000人。此外,她還為647例孕産婦實施母嬰阻斷治療,使得嬰兒出生後隨訪HIV感染率為零。
作為博士生導師,她是學生眼裏最權威的導師;作為産科醫生,她是産婦心裏最“溫柔耐心”的醫者。她建立了江蘇省第一個産科重症監護病房,開設以“家庭式導樂陪産”的“康馨病房”:即使一台最普通剖宮産手術,也會縫合七層皮膚組織、吸掉小血塊,只為疤痕最小化。
1996年,他開始參與“中華健康快車”公益事業,在全國各地留下幫扶足跡。2001年,他率先在湖北開展貧困先心病患兒減免計劃,共有4912名貧困先心患兒得到救治。2011年,他帶化療藥支援新疆,半個月行程數千公里義診手術,帶來“新式剖宮産”等14項新技術。
15年前,四川衛校畢業後,她走進了僅用石頭、木板和瓦片搭建的洛基村衛生站。15年來,在海拔3500米的雅礱江畔,她奔走藏、彝、漢等民族居住的村寨行醫。雖然出診路上河谷縱橫、高山深澗,雖然一年只能見到丈夫和養子幾面,但為了涼山、甘孜兩州四縣四鄉的村民,她選擇繼續堅守。
張效房在眼內異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38項發明和改進,還在醫院創辦了英文查房制度,為我國乃至國際眼科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貴為國內眼科專家,他卻時刻在和時間賽跑,常常工作到淩晨。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次外出會診、講座、手術演示時,他都會事先聲明,不要任何饋贈、不收任何報酬。
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蘇歸國的醫學女博士,她是我國傳染病防治領域的拓荒者。83歲時,她親赴汶川地震災區,一句“災區不是疫區”攻破謠言。如今,90歲高齡、身患帕金森,她仍堅持一週五次出診。
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偏僻山鄉,一名藏族醫生獨自堅守40年。他沒有存款,把自己所有的工資、補貼和獎金全都用在百姓的身上,看病不收一分錢。他上山採藥、自己制藥,為當地百姓建立了近4萬斤的藥材儲備,光是這些藥材按市場價就是數百萬元。
他出身名醫之家,作為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胡大一在國內率先開展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並推廣普及到全國150多家醫院。此外,他還發起了“愛心工程”志願服務。10餘年來,他開展愛心義診和講座410余場次、義診篩查近40萬人次、指導和減免費用救治6800例。
他從事心血管外科醫、教、研41年,在嬰幼兒重症複雜先心病方面有很深造詣,首創經右側腋下小切口術式矯治先天性心臟病。作為普通醫生,他又非常幽默,讓患兒心情放鬆、家屬可以依賴。
中國第一列流動的、專門從事慈善醫療活動的眼科“火車醫院”:由國家衛計委選派優秀眼科醫生,上車為老少邊窮地區患白內障的貧困農民免費手術治療。一共有四列快車,每年前往9個站點進行義務治療。至今,“健康快車”共有400多名醫生參加,行駛20多萬公里,18年籌措善款9億元,為17萬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復明手術。
退休之後,他拒絕聘請,在家裏開診所義務行醫。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患者,白天面對面義診、晚上電話義診。長年累月坐診,他的臀部長了血管瘤,不能久坐,但為了患者他依舊堅持。他看病不收費、不賣藥,開出數萬張藥方。
1992年,從衛校畢業的孟凡興還不到20歲,分配到果洛州人民醫院。“白衣天使”的崇高使命使他不遺餘力地把自己青春無私地奉獻給這裡的人們。讓患者滿意,準確及時地診斷,他把這些作為自己工作的準則、永遠的追求,為此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1996年,高子立從石家莊一所醫學中專畢業回到了故鄉,做了一名村醫。從此,他的生活便與鄉親們的健康緊緊聯絡在一起。為了提高業務能力,高子立總會抽出一些時間學習。他十八年來一如既往的為村民服務,他的努力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口碑。
今年65歲的久美,在黃南州河南縣草原家喻戶曉,從醫40年來,他從一名馬背“赤腳醫生”成長為巴曲草原上的一代名醫,在當地群眾和患者眼裏,他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活菩薩”,他以精湛的醫術解除了許許多多患者的病痛,以慈愛仁心救治了無數患者,深受百姓尊敬和愛戴。
陶明春,1974年12月出生於重慶涪陵的一個偏遠山村,係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醫學學士。1995年7月,衛校畢業回到老家農村,做了一名鄉村醫生,擔起了全村幾百父老鄉親預防保健、疾病診治的重擔。
1995年,馬文義從黃南州衛生學校畢業後,分配至澤庫縣人民醫院工作。從上班第一天起,他就拜醫院裏的藏族同事為師。幾年下來,他已經能用流利的藏語和群眾交流。醫院既是馬文義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家”。
孫緒峰,男,39歲,中共黨員,中國健康教育協會高血壓健康教育(上海)中心“社區健康教育”講師團成員;健康報社主辦的“健康傳遞,傳承希望——2015醫藥衛生界生命英雄推選活動“平凡英雄”榮譽獲得者。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一張圖片刷屏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科的EICU裏出現這樣的一幕,深夜的病房裏,病床旁的躺椅上一個人正在熟睡中,醫用口罩用作眼罩戴在眼睛上,一臉倦容。這個帶著特殊眼罩熟睡的人不是病人,也不是病人的家屬,而是一個守護ECMO(體外膜肺氧合)危重患者十多個晝夜的急診醫生。
一位有著嚴重腿疾的青年,不甘成為“廢人”,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以自己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成為群眾信賴的好醫生。他就是山東省德州聯合醫院駐德城岔河小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金浩。
趙佔雄預防接种醫生,1982年至今一直從事農村基層衛生工作。33年來,紮根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為廣大群眾服務,為接種兒童及家長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醫療糾紛,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
楊淩,45歲,全科副主任醫生,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健康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花山灣衛生服務站主任。她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服務患者,用一雙友愛之手去幫助患者,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和喜愛。
劉文明,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ICU主任、急診科副主任,同事眼中的“鋼鐵戰士”,病患心裏的“熱心菩薩”。在這些耀眼的光環之下,是他十餘年如一日恪盡職守、精勤不倦,每天至少10小時的辛勤工作;是他對患者滿腔熱忱、全心交付,從不言悔的精神;是身為醫者不自滿、不言棄,尊重生命的一顆無私、高尚的心靈。
“不急,有我在,我的身後還有一個團隊。”説這話的是常州市腫瘤(第四人民)醫院肺癌多學科團隊的資深專家周彤,面對輾轉從其他醫院來的晚期癌症患者,看著他們眼神裏的期盼,他總是想著法子給患者希望,哪怕只是一點。
2015年1月27日淩晨6點05分,手術治療後不滿48小時的腦外科主任周浩接聽了一個患者家屬的求助電話,之後,周浩不顧妻子的勸阻,撐著病體前往重症病房探視。剛走到離自己病房10米遠的電梯口時,周浩突然倒了下去,隨後30多位同仁合力搶救,但終因病情危急,他猝死在他一生摯愛的崗位上,再也沒有醒來,年僅55歲。
胡方斌,1966年出生於湖北漢川,198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同濟醫科大學,1991年再次以優異成績考入同濟醫院心內科攻讀研究生學位。2010年,胡方斌作為急需高端人才被引進到靖江市人民醫院,成為我市心血管介入學的科&&人。他建立起“急性心肌梗塞綠色通道”,這使無數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治。
左淑霞,女,漢族,大學文化程度,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二十餘年來,一直從事婦産科工作,默默地奮戰在臨床一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書寫著她為醫的人生履歷,無聲的奉獻著她無悔的青春年華。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我從小的夢想就是做一名婦産科醫生!”他的眼神堅毅,目光透著柔和,這位腰桿筆直、身形略微消瘦的男子,話語不多,卻字字有分量。他就是常州市腫瘤(第四人民)醫院婦産科主任侯岩峰,以一位來自草原的蒙古漢子,血液裏流淌地是對患者的關懷,對醫院的忠誠。
人們通常把醫生比作“白衣天使”,可他更願意把自已看成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衛士”。“醫乃仁術,無德不立”這是他工作20年來最深切的感受。他總是説:“做醫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顆真心實意為病人著想的心就是一劑良藥。”他一年免費出診上百次,為行動不便者上門治療,為困難家庭節約開支。
趙新作為援桑醫療隊副隊長,他勇挑重擔,熱情服務,受到當地人民的信任和好評,多次受到當地政府領導人的表揚和親切接見,架起了中非兩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洪宏畢業後,服務區域包括鄉鎮撤村並村區劃調整前的牌樓、孫家屋等10余個自然村落,以及太湖縣與潛山縣交界處“介嶺”附近且屬潛山縣管轄的10余個自然村落。2010年村衛生室實施合併調整後至今,根據太湖縣和寺前鎮衛生部門統一調配調整,供職于鄉鎮撤村並村區劃調整後的中河村衛生室。
怎樣的醫生才算是“好醫生”?視角不同,衡量的標準就會有所差異。但是,有一點卻無論如何都是必須具備的,那就是:在品行上“以德服人”,在技術上“以術服人”。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鄭義通主任醫師,就是這樣一位做到德術兼修,處處體現“大醫精誠”的好醫生。
45歲的陳文莉醫生認為,“醫生不能只靠檢測儀器才能看病”。作為武漢市中心醫院腎病與風濕內科主任,她當班時都會俯身觀察住院患者尿袋裏的尿樣,以掌握第一手情況。俯身看病的陳文莉是大醫精誠的傳承者,把普通工作做到極致。看似微不足道,卻散發著醫學人文精神的光芒,傳遞正能量,溫暖患者心。
他姓冷,心腸卻很熱。當一張腳綁石膏繃帶,雙手拄著拐杖身穿手術衣走出手術室的一張背影圖,在一天時間在網上點擊近萬次的時候,被手術的病人及家屬才知道他骨折了。這位醫生就是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冷勇主任。
他是贛南大山深處的一名普通鄉村醫生,在贛粵閩交界處的山村行醫42年,跋山涉水,為三省交界處的村民解除病痛;他貼錢上門給人看病,42年堅持清貧,卻苦了自己的家人,如今他和他的家人仍居住在上世紀80年代建的土坯房裏。
夏光軍是靈壽縣南寨鄉馬家莊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做人民滿意的鄉村醫生”,紮根農村,無怨無悔是他多年來始終踐行的信念,在各項工作中時時以解決患者疾苦為己任,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
鄭智主攻心血管危重疾病——主動脈夾層的治療,由於其專業的特殊性,被同事和患者笑稱為24小時備戰的“拆彈專家”。由於工作的忙碌和對家庭的愧疚,一封寫給女兒的保證書在今年4月份的微信朋友圈上廣泛流傳,被各大主流媒體(包括健康報、醫學界、長江日報等)轉載,點擊超過20萬。
“萬少華團隊”,是一支專門為日軍細菌戰受害者提供免費醫療救治的愛心團隊,由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萬少華、鄭新華、毛曉偉、戴雲剛、余志斌、柴騰蛟、佔倩穎、祝黎昕、韓繼紅、徐麗芳、徐宏景、葉聖忠12名年輕醫護人員組成。
劉小路,29歲,是這個時代最普通的一名住院醫。在這個醫療大環境讓許多醫護堪憂的情況下,他一直以“不為良醫,寧不為醫”為座右銘,努力傳遞著醫療界的小小正能量,做最好的自己,堅持自己的信仰,他希望自己的醫療事業在穩步的前行中能有所作為。
全國為數不多的女外科主任、第二屆雲南省曲靖市誠實守信道德模範、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人民醫院外科醫生丁世美是一名普通的外科醫生,她用柔弱的身體,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她28年如一日,心繫手術臺,情係廣大患者,始終恪守“健康所繫、生命相托”的職業操守。
在臨近碩士畢業時,因學業成績優異,母校新疆醫科大學希望范尉能留校任教,湖南、湖北3家待遇優厚的三甲醫院也向范尉發出了就業邀請。每個選擇,都是很多研究生夢寐以求的結果,到大城市大醫院工作,有更好的物質條件、更高的平臺,可面對人生的重要選擇,范尉卻選擇留在祖國邊疆,留在新疆最西北的山區——塔城。
他,是一位醫學博士,卻主動放棄了省會城市的優越條件,隻身返回家鄉投身家鄉建設。他,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卻毅然放棄蘭大一院這三甲醫院的發展舞臺,極力説服家人,隻身回到敦煌二甲醫院工作。他就是敦煌市醫院院長,普外科主任醫師何建宏。
在河南省安陽縣西部山區,有一名鄉村醫生,自1985年紮根農村行醫,31年來跋山涉水,行走在各個鄉村之間,憑藉著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他用真情真愛為老百姓服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鄉村醫生之歌,他就是賈喜來。
李向陽是懷來縣存瑞鎮陳家鋪村一名鄉村醫生。自1965年至今行醫50年以來,走村串戶,服務於小北川近20個村莊,不辭辛苦,不畏疲勞,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處處為群眾排憂解難,時時刻刻用中國夢指導並改變自己,努力做好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和救死扶傷等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劉貴芳1985年開始在本村行醫至今,她愛崗敬業,把病人當做親人,把村裏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貧困老人當做爹媽一樣照顧,為他們帶來兒女般的貼心和溫情。從醫30年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了一個鄉村女醫生的大愛無言,被當地人譽為行走在鄉村路上的最美女村醫。
徐宙雄從事醫務工作三十餘年,本職崗位上熱忱為病人服務,1997年起投身醫療志願者行列,發揚救死扶傷精神,先後赴汶川、玉樹、雅安、鳳凰、魯甸災區一線醫療救助受災群眾。在玉樹救災,余震不斷,他克服高原缺氧引起的身體不適,連續工作二十多天,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救治傷員380多人,捐款5000元。
欒好忠於1984年7月醫學院校畢業後分配至中原油田,長期從事內科臨床。懷著為老石油服務的一顆熱心,欒好忠到了油田敬托院,無怨無悔甘願為老人排憂解難,至今一幹就是十七八年。面對一張張滿懷生命期望的臉神,欒好忠下定決心為他們好好的服務,用自己的醫術報答老石油對國家的奉獻。
呂國忠,男,55歲,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燒傷整形外科主任。他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刻苦鑽研業務技術,在燒傷治療領域中取得顯著成績;他醫德高尚,作風良好,始終把病人利益置於首位,時刻心繫燒傷患者,不計個人得失和名利,無私奉獻,辛勤耕耘,把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都全力傾注在患者身上。
史永明于2004年中醫專業畢業,立志於農村事業的發展,毅然決定下到基層一線,來的衛生院工作,並且一直幹到現在。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前醫療及基層醫療的需要,響應國家扶持醫療事業的政策,又續讀了臨床學專業,並先後考取中醫執業醫師,中西醫執業醫師,心裏醫師等。
王國強從事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餘年,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是知名的心理學家。2011年成立“王國強心理諮詢工作室”,以廣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滋潤了無數個乾涸的心田,拆除了無數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壁壘,深受病人信賴與愛戴。
王秀衝1972年被分配到位於黃海之濱的麻風村工作。1998年同事退休後,從此他便一個人繼續留守。43年來,王秀衝始終默默地堅守在人煙稀少的黃海之濱,吹海風、泡鹹水,無怨無悔地為生活在那裏的麻風病康復者噓寒問暖、養老送終。
軍醫出身的徐粼曾是深圳原基建工程兵職工醫院即後來的華強醫院、紅十字醫院、市二醫院的心血管內科醫生。1994年,市急救中心籌建,他被抽調至籌建辦,成為一名隨時待命的院前急救醫生。他不僅是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元老級人物,更是推動我市院前急救事業發展的開拓者與見證者。
從醫20年來,楊中龍始終堅持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從醫態度,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把病患的利益別放在第一位。工作期間,經他的手轉診了急、危、重症數十人,對於常見病多發病耐心細緻處理,努力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誤診,並完善全村村民的健康檔案,做到人人有檔案,百分之百可查詢。
孟凡珍是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唐口街道廉屯村衛生室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從事衛生工作以來,他紮根農村衛生工作第一線,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積極進取,刻苦鑽研業務,積極投身於農村改革發展工作中,為廣大農民防病治病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