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紀錄片《尋找手藝》意外走紅 展現藝術的“平凡”

旅遊首頁 來源: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08日 10:11 A-A+

原標題:

  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道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説。

  在輿論場上,這部片子成為不少人談論理想的新標配,這大概是編導始料未及的事情。或許也正因為主創們在拍攝作品時,從不首先考慮拿它去換取什麼市場、兌現什麼名利,這部片子才保持了可貴的“初心”。

  有不少影評談論到該片所傳達的“工匠精神”,這可能並不是創作者本意。一來,在拍片初衷産生之時,“工匠精神”並沒有成為一個全民流行的概念。二來,這部作品所記錄的手藝人和他們的手藝,大部分其實並不出色,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沒有讚譽加身、大部分人默默無聞不會被人記住。和作者一樣,該片的敘事對象們也是一群普通人,在簡陋的環境裏,使用粗糙的工具,沒有先進的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引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不會總是去想自己的這門手藝和時間、歷史的關係;他們與另一部記錄大國工匠的網紅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迥異。如果説故宮的“王師傅”收穫了普通觀眾的敬意和崇拜,那麼《尋找手藝》中的工匠們,則激發了人們平實而溫和的感動。

  從形式來看,這部片子拍攝水平在人人都是“拍客”的當下,實在乏善可陳,它把大多數笨功夫都下在了轉戰各地、四處尋訪上,從內容來看,毫無敘事創作常見的鋪墊、懸念、抒情等各種技巧,也沒有奇險怪招,導演甚至無心處理隨處可見的穿幫鏡頭。但就是這種笨拙感,顯示出了純樸與誠意,契合了觀眾對於真實的深層次需求。

  傳統手藝現在所面臨的境地仍然很尷尬。市場討論的關於傳統手藝的出路,一是生産機器化,産品日常化,但這就丟失了部分手藝的歷時性特徵,使得傳統變味;二是奢侈品化,傳統手藝由藝術家壟斷,價格讓一般人消費不起,這又産生了架空傳統、使其脫離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基礎的新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談論“工匠精神”,不能僅僅停留于概念,它代表的並不只是手工作坊、純天然無污染、無限制的精益求精,它追求的是一種精度、一種適度、一種恰到好處。或許這正是《尋找手藝》所展示出藝術“平凡”的一面,這不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炫技,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一些厚重而樸實的技藝。它是平凡的,也是可以親近的;它是粗糙的,也是傳遞溫度的;它是接近泥土的,也是嵌入生活的。

  在這方面,人們或許可以從《尋找手藝》的故事當中得到一些啟發,不僅從片子所記錄的手藝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和那些技藝真實的存在狀態當中,也可以從觀眾真實的感動當中明白:平凡也是一種藝術。(曹華飛)

相關閱讀 紀錄片 | 尋找手藝
我要糾錯編輯:嵇友菊 責任編輯: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