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非遺旅遊: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彬縣大佛寺石窟

旅遊首頁 來源:央視網 2017年08月15日 14:15 A-A+

原標題:

2014年6月22日,彬縣大佛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1

彬縣大佛寺石窟位於陜西省咸陽市彬縣城西十千米西蘭公路旁的清涼山腳下,是陜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標。

大佛寺石窟始鑿于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于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現存石窟116個,佛龕446處,造像1980余尊,該石窟是盛唐時期唐代都城長安及周邊地區中國式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遺存,其唐代大佛雕塑以阿彌陀佛取代釋迦摩尼形象,且為關中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展現了佛教東傳至中原後的中國化,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彬縣大佛寺石窟依山鑿窟,雕石成像,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于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

東部87窟稱之為“東窟”;中部12窟稱之為“中崖”,即“明鏡臺”;西部8窟稱之為“西崖”。東崖和中崖洞窟比較密集。開鑿較早、規模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大佛窟”。其次,是“千佛洞”和“羅漢洞”,大約開鑿于唐高宗執政時期。

文化價值

大佛寺石窟歷史悠久,它是陜西境內存世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整個石窟內有開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有佛教信徒巡禮的千佛洞,有專門為坐禪而開鑿的小型禪窟羅漢洞,也有提供給僧人生活起居和修行用的僧房窟,這些不同性質的洞窟相互搭配組合,構成了一個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這些洞窟展現了唐長安城及京畿地區的中國式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

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繪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徵,真實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經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原的輝煌碩果,對於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雕塑史、建築藝術史,以及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在陜西的傳播具有重要價值。石窟所在的涇河谷,連接了關中和隴右地區,形成了絲綢之路的東段主體框架。大佛在玄奘西行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建成後,成為絲綢之路北道的地標,絲路商旅見到大佛,就知道長安近了,因此大佛寺與絲綢之路有密切的聯絡,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實物寶庫。

宗教價值

大佛寺石窟是唐宋史、佛學史的真實寫照。

大佛寺石窟是成規模、延續性地體現了唐代長安地區佛教藝術的重要代表,不僅使人們可以了解到唐代政治中心長安地區佛教藝術對後期石窟寺造像的深遠影響,而且從更宏觀的視野揭示出長安地區佛教對東亞地區的影響。

大佛寺石窟始建的主要創意之源除了千萬生靈的超度需要外,還來自絲綢之路所饋贈的佛教信仰。其造像設計理念與由此形成的印度、中亞、內地彼此過渡以及相互融合的藝術風格又成為絲綢之路文明交往的突出象徵,實現了絲路傳法與傳法絲路的雙重歷史使命。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我要糾錯編輯:嵇友菊 責任編輯: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