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雲南千年石窟受損嚴重 被毀文物如何保護?

旅遊首頁 新華網 2016年10月20日 10:02 A-A+

原標題:

  近日,有媒體曝出“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法華寺石窟群遭嚴重破壞”的消息,文章還附多圖顯示十八羅漢像與臥佛石像損毀情況,引發公眾對受損文物該如何保護的關注。網友“張小啵Joe兒”認為這歸咎於“監管不力”;網友“鄭州虎牙哥”認為,不文明行為應該受到懲罰。網友“haidsy”説:現在不僅僅是保護,重要的是搶救這些文物。

  記者日前在該石窟群實地採訪了解到,石窟受損除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為破壞外,還與自然風化、保護部門監管缺位等有關。

  千年石窟佛頭盡毀 塗鴉遍佈

  近日,記者來到昆明安寧連然街道辦事處小桃花村南的洛陽山,法華寺石窟群就分佈在紅砂石峭壁上。石窟群共有29窟、造像21尊,多為一龕一佛。

  山腳一塊石碑上有法華寺石窟簡介:“為宋元時期石窟造像,分刻于東南兩岩,東岩刻十八羅漢……岩下‘晚照’兩字為清康熙時所加……南岩刻臥佛……神態奕然。1965年被公佈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來到東岩,隱藏在半山石窟中的十八羅漢像映入眼簾。正如網友所描述的那樣,佛像確實損毀嚴重,每一個石窟中的羅漢無一倖免,所有佛頭被敲碎,有的只剩下半身;而書法精湛的“晚照”摩崖石刻則被塗鴉遮蓋,已變得模糊不清,石匾和石窟各處佈滿了難以計數的拙劣塗鴉。

  順著一人多高的荒草沿土路向南走,沿途的土路挂滿蛛網,位於南岩的一尊睡姿優美的臥佛出現在眼前。但遺憾的是,臥佛的臉部已被磨平,留下了後人用刀劃出的五官,看上去猙獰可怖。放眼望去,整尊臥佛身上佈滿了數百個槍眼;石窟內壁亦有數千條被錘或斧鑿過的痕跡;石床下方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塗鴉,內容包括有名字、到此一由(遊)、中英文示愛等等,時間從1969年持續到2007年。

  此外,記者注意到,石窟風化現象嚴重,輕輕摩擦岩壁,就有紅砂石一塊塊剝落下來,佛像衣服和腿部的一些線條已模糊不清。

  特定時期被毀 如今風化嚴重

  説起被破壞的石窟,安寧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鄔振宇十分痛心。鄔振宇介紹,法華寺石窟是雲南繼劍川石鍾山石窟後時代較早的第二大石窟,1857年法華寺曾被毀,石窟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對石窟造成嚴重破壞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特殊歷史時期。這期間,法華寺石窟群一直無人看管,造成遊人在石刻造像上亂涂亂畫的破壞行為較為嚴重。”鄔振宇説。

  1980年雲南省文化廳投入2萬元,在此地建設了文物保護管理用房,設專人進行管護,對石窟的破壞才得到有效遏制,但法華寺石窟造像文物的破損和塗鴉已無法挽回。1999年,法華寺交由宗教部門管理,並成立了法華寺管委會。2006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石窟群做過一次科技保護。

  僧人法雨從2002年來到法華寺,主要任務是看管寺院、石窟及森林防火。“我來的時候,石窟被破壞的程度跟今天的樣子差不多。”法雨表示,前幾年偶然還會有遊客想翻爬欄杆刻畫,都被他制止並趕下山,這幾年人為刻畫比較少了,就是風化越來越重。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信息部主任馬波表示,法華寺石窟的保護難度非常大,其泥質砂材疏鬆,石龕洞淺無遮擋,使佛像完全暴露于陽光雨雪中,加之全球氣候變暖、雨水豐盛,風化嚴重。

  專家:保護文物不能只與經濟挂鉤

  專家認為,對這些受損文物的保護,需要從基礎的日常維護和監測做起,相關部門要摸清情況、找準病源、用好高科技手段,民眾要提高保護意識和文化素養。

  一位多年研究石刻岩畫的專家表示,“該石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其現狀與它的價值認定不相符。其保護檔案的制定和記錄、範圍的劃定、設施的建設都沒有做到位,比如除了介紹碑外,還可以安放標誌説明牌,解釋下文物被毀的歷史背景、保護現狀等,小小一個舉動就能消除民眾疑慮,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可以做到。”

  該專家還表示,保護部門對文物還應做到安全保衛、環境整理等工作,以防止人為和自然的加速破壞,比如灌木雜草對文物本體同樣有影響,從目前石窟周圍的自然環境看,那裏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處理了。

  雲南大學教授金子強認為,目前文物保護的最大問題是只重視經濟價值而忽視歷史價值,“現在是文物能賣錢的,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就比較重視;‘既不能搭臺,又不能唱戲’的,即便有價值,仍相對不夠重視。”

  古建築專家、史學專家邱宣充表示,文物保護部門應儘快挖掘、整理本地文化資源,找出介紹這些文物被毀前的歷史文獻、影像資料、碑刻記載、親歷者描述等,為修復打好基礎。馬波認為,在修繕前要做好調查研究,摸清文物病源,以便制定修繕方案;修復過程中對文物殘缺部分,採用“修舊如舊”的方法,不做補全修復,更不可毀掉重來,一旦更新就失去了其歷史文化意義。

  專家們還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多借鑒學習發達國家文物保護的技術和方法,探索科學修復和數字化保護。比如,可以把壁畫、石窟、建築的數據採集下來,信息數字化,形成資源數據庫。在展示被損文物時,可運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動畫等方式還原文物原貌,彌補今人不能一睹文物風采的遺憾。此外,公民也要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和文化素養,形成文物保護氛圍。

  “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心,更好地梳理這些特定歷史時期被毀遺跡,更好地開發這些資源,將保護、開發、瞻仰、宣傳、認識融為一體,而不是只與經濟利益挂鉤。”金子強説。(記者 岳冉冉)

相關閱讀 石窟造像 | 1980年
我要糾錯編輯:李響 責任編輯: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860010-1128040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