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出於對龍的崇拜,歷代在龍舟的製作上都相當講究。當年隋煬帝為下江南而造的龍舟可算是歷史上最豪華的“龍舟”之一了,據載該船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共四層,一百二十間房,簡直可以媲美當今的海上游輪了。這艘龍舟後被燒燬,隋煬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龍舟,被稱為“天子之舟”。
端午龍舟一般分為龍頭、龍身、龍骨、龍尾四部分,外加槳和舵。龍舟製作要求很高,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點也不能馬虎。木料要選用上等的,且多采用大木料來製作,如龍頭,一般須用整塊的檜木來雕刻,以求靈氣十足,至於船體,則多采用樟木來做,因為樟木能防蟲防腐,經久耐用。製作講究的還用整木將龍尾雕刻出許多鱗甲。製成的龍舟再配以各色濃粧,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傳統材料(樟、檜等)和傳統方法(接榫處全用木針而不用鋼釘)製作一艘龍舟,花費不少。所以,從擁有的龍舟的檔次就可窺出當地人的經濟實力。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獨木龍舟,只是那樣的大樹就更難找了,也較浪費木材。現今也有用玻璃纖維材料來做的,既環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龍舟的長度也有講究,廣東人造龍舟多取好意頭的尺寸,譬如船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龍舟的船身(龍頭卸下)平時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乾裂,也符合“龍生大澤”的傳聞。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時節才“請龍出水”。
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傳統龍”有28.8米長、1.50米寬,“國際龍”只有15.8米長、1.05米寬。製作龍舟,從開料、選龍骨(底骨)、起水(拗彎龍骨,呈流線型)到刨光、打磨、上色,最後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工序,一件完整的龍舟才算完成,一般需要六七天。 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
從良木到龍舟,仍需和數百年前一樣,歷經數十道工序,需要6個工人同時做工,花費20天時間,釘入上百斤鐵釘,耗去6立方木材,無數次手工的打磨、撫平和拼接,方成為龍形,這種漢族民間傳統的手工製作龍舟方法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