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留學棄考”值得內地高校反思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9日 1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2010年高考,高考棄考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今年高考報名人數為957萬,比去年減少65萬,而按照2010年應屆高中畢業生的人數(803萬),僅比去年(834萬)少31萬,同時,去年棄考人數達到84萬,因此,今年增加棄考人數以及往屆考生報名數減少共計可達34萬。由此得到的棄考人數,可能接近100萬!

  是什麼導致考生棄考?根據調查,因高考無望,主動棄考者不足8%,而因出國留學而選擇棄考者達21.1%,因就業難而棄考者高達64.6%。這十分值得深思。

  分析棄考的“人員結構”與原因,對我國教育發展來説,是特別重要的。僅就出國棄考來説,雖然説出國留學並不意味著人才流失,也是考生的正常選擇———在這次調查中,就有19.2%的人認為“留學式成長”是個人自由,無須過多關注,但是當國內高校生源面臨危機時,越來越多的人出國留學,意味著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不強,已逐漸被部分考生拋棄。同樣有39.0%的受調查者表示出國是因為“視野開闊,環境更易成才”,有21.6%的人表示將把留學海外作為孩子的成長選擇,而原因是國外空間更大(與之對應,明確表示對孩子的成長將採取“按部就班,國內學習就業”模式的僅有17.0%)則表明,選擇出國,是在選擇一種教育環境。假如國內高校還不反思其中的問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走向破産、關門———到2020年,我國18歲到22歲年齡段人口將減少3800萬。而高校所需反思的第一條,就是怎樣給受教育者更高的教育回報。

  在過去,由於文憑還比較值錢,高校對於受教育者的回報,可以是“一紙文憑”,由此可以朝南坐,不關心學生的成長、不關注課程質量,而現在,當文憑在就業市場中失色,大家所關注的就是教育的內涵。這是我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相差最大的地方,國外大學普遍把人才培養作為核心功能,包括科研,也是為人才培養服務,可我國內地大學,非但不重視教育,還存在嚴重的教育行政化和學術行政化問題,這導致教育的“空心化”。這一局面不改變,內地大學當會被更多學生拋棄。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36.2%的人認為“只要奮鬥,在哪都能成才”,這些受調查者顯然比較強調個人的努力和奮鬥,但並不表明他們對環境的態度會一成不變。近年來,由於國內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沒有明顯的改善,制約了人才努力和奮鬥的空間,這也迫使他們選擇到另一個新的環境去發展。

  遙想四年之前,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進行自主招生,造成內地一批狀元放棄北大、清華投奔港校,一時之間,有關“港校把北大打為二流”的討論沸沸颺颺。為“應對”這種局面,教育部門推出的舉措是,限制考生可以同時獲得港校和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這種措施,或可保護內地高校一時,但是,只有真正直面競爭,才是建設一流大學的正道。應對棄考,我國高等教育應該建立市場競爭機制,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讓大學有競爭意識與競爭活力。 

 

責編:任釗奇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