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精品:為人民而生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3日 10: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內在需求的凸現,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下,文化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然而,與快速發展並存的還有我們在文化體制與觀念上的種種障礙與困惑。如何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進一步更新觀念、凝聚共識、理順機制,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要課題。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刊登系列文章,希望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思考與討論。——編者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奮發努力,創作生産了大批優秀文藝作品,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極大貢獻。但也不可否認,在文藝創作和生産過程中也存在以評獎為目的,為“精品”而“精品”的不良傾向。某些屢獲大獎的作品,雖圈內評價甚高,廣大群眾卻不買賬,甚至無人問津的怪現象頻頻出現。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精品的生命在哪,精品到底為誰而生?

  (一)精品的生命在哪?我們應該鮮明地回答,精品的生命在人民和生活中。只有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併獲得歷史檢驗的作品才是精品。它得以存在和傳承的根本標準是:人民需要不需要,滿意不滿意,歡迎不歡迎。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了無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藝術因為人民的需要而産生,優秀的藝術作品依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理想而創造。古往今來一切藝術經典和傳世之作,都是因為人民群眾的承認和喜愛,才最終獲得自己的歷史地位。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道理,也是文藝發展的根本規律。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我們黨鮮明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的主張。這既是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在文藝工作上的集中體現,也是從文藝發展規律出發,保證文藝自身生存和良性發展的根本方法。精品的生命在於人民的承認和選擇,離開了這個基本點,沒有精品可言。

  精品如何被承認和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通過市場來選擇和消費文化産品。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各類信息渠道、傳播內容豐富多樣,實現文化消費、提高文化素養的途徑方便暢通。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文化消費的權利掌握在人民群眾自己的手中。任何文藝形式,無論是交響樂還是演唱會,芭蕾舞還是二人轉,大多數情況下,人民群眾通過市場來選擇和消費它們。從這個意義上講,面向市場就是面向群眾。優秀文藝作品只有通過市場轉化為文化消費品,為人民群眾所選擇、所認同,才是人民群眾真正需要、滿意和歡迎的精品。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用財政投入創作生産文藝作品,這種自上而下的創作生産方式亟須改變。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是必要的,但目的是用這種方式引導文藝家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用具有示範意義的作品去開拓和佔有市場。偏離了這個目的,忽視人民群眾需求的為政績、為個人的文藝,就不能稱之為人民的文藝。

  (二)精品為人民而生,不為評獎而生。不經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所謂精品,不是真正精品。我們設立各類獎項的目的,就是通過評獎,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市場,推動優秀作品創作生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評獎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成為引導文藝遠離生活、遠離群眾的指揮棒,為評獎而創作“精品”,既違背評獎的初衷,更違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長期以來,我們通過正確的評獎引導文藝方向、促進文藝繁榮,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在評獎過程中脫穎而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但是,由於指導思想和大量操作上的偏差,評獎産生了許多實際問題。把評獎作為精品生産的抓手,以是否得獎作為評價作品的主要標準,以有多少作品獲獎、獲什麼規格的獎作為衡量文藝工作成果的主要根據。創意伊始,就以奪獎為目標,“逢獎必奪”、“唯獎是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發起者煞費苦心去了解目標獎項的基本特徵,歷屆獲獎作品的題材、風格,分析排列本屆評獎可能參與的評委名單和他們的喜好,由此來決定創作的題材、形式、風格。本地沒有資源和條件,就從全國範圍內召集作者、導演、明星;正常渠道得不到資金安排,就擠佔其他方面的預算;演員、劇場及各種資源都圍繞評獎進行安排。總之,一切服從評獎,把作品千方百計送上獎臺。

  評獎決定了利益。通過評獎,專家學者的“權威性”得以體現;獲獎作品與獎金挂鉤,參與人員加薪晉級;地區文化建設受到表彰,一俊遮百醜。如此一來,各個方面,都為獲獎而趨之若鶩,甚至産生專門的組織、專業人員“職業化”運作獲獎並從中謀利。而實際的結果,以舞臺藝術為例,外請的主創人員和明星走了,繁複的舞美道具耗資巨大,獲獎之後想要持續演出很難。更重要的是,獎項的認定者主要是專家學者,為藝術而藝術,專家口味第一,講小圈子而不講大市場,要少數人的高雅而不要大眾的共鳴。這樣的作品,雖然頂著大獎的光環,但並不是真正的精品。

  實踐反復證明,以評獎為目的創作雖然滿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卻唯獨沒有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很難給文藝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我們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轉變思想觀念,端正創作目的,打破小圈子的利益鏈條,以人民大眾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市場檢驗精品,讓群眾讚賞精品。

  (三)唯有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才能創作生産出精品。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民群眾的普遍需求是低俗的文化,適應這種需求很難出精品。這是片面的。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來都是崇高的。真、善、美永遠是人民群眾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造就了當代群眾進取向上的面貌,精神和文化追求絢麗多彩,思想和情感表達豐富多樣,欣賞和喜好傾向崇高和美。正是人民群眾的追求、表達、喜好,造就了今天文化發展的豐厚土壤,開闢了藝術成長的無限空間。以居高臨下的視角,判定廣大群眾普遍喜好的東西是低俗的,遠離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文化精神。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有不同的審美偏好,即使同一個人也有欣賞各種文藝形式的需求。各種文藝形式本身不應該有高下之分。無論哪一種形式,如果被一定階層和群體所喜好和欣賞,其中一定蘊含著寶貴的文化元素。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藝術創造面向市場難免要迎合低級趣味,有市場就沒有品位。藝術作品要通過市場為人民所選擇,在這裡“通過市場”就是手段,“為人民所選擇”就是目的。人民在市場上選擇自己需要的藝術産品,高雅的不會因為走了市場而流於低俗。市場與品位不是對立的,只要人民群眾歡迎,高品位的作品在市場上同樣走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統一。

  再一種觀點認為,優秀的文藝作品必須充分表達和張揚創作者的個性,無法適應大眾的審美要求。優秀的文藝作品是文藝家個人或群體創造的成果,當然要充分體現文藝家的個人風格和審美取向。但是,無論什麼風格和取向,創作的源泉都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創作的基礎都是人民群眾的需求,創作的目的都應該為人民所接受和讚賞。單純以張揚藝術主張和個性為目的,背離民族審美心理,當代群眾難以接受的作品,不可能是精品。文藝家個體創作主張和審美取向必須立足於社會生活,立足於人民的喜好和選擇。離開了這一點,把個人的藝術追求淩駕於人民和生活之上,再精緻的藝術也難以為大眾所接受,藝術的創作和生産之路只能越走越窄。

  不能自覺地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智慧中産生靈感,不能從社會生活的無盡礦藏中挖掘資源,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人民群眾的需求,用自以為是的高雅藐視人民群眾的喜好,是部分文藝家遠離人民、不為群眾所歡迎的根本原因。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的進程中創造著藝術,用科學和勞動的成果推動了藝術不斷創新發展以至達到時代的高峰。離開生活和人民的需要,根本就沒有藝術和藝術家可言。瞧不起人民群眾最普遍需求的文藝家,不可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只有以大多數受眾所理解和接受的藝術表達方式,切實表達人民的願望,踏踏實實地滿足人民的需求,才可能創造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傳世價值、藝術家和人民群眾一致認同的藝術精品。

  (四)面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鍛造精品,是精品生産的根本之道。多年來,我們習慣以行政手段指揮調度文藝生産。這種方法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很大作用,有它的長處。但是從根本上講,這種自上而下的創作生産辦法陳舊過時,其本質是“以供代需”。它的明顯弊端是,單純從行政管理部門的主觀意念和願望出發,而不是從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出發去設計、生産精品;政府生産什麼,就讓群眾接受什麼,既沒有選擇的餘地,更談不上滿足需要。這是造成部分“精品”生産以領導為觀眾,以專家為標準,以獲獎為目的,最終卻無法獲得市場和群眾認可的根本原因。市場的辦法則相反。市場本身就是由人民群眾的需求構成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越來越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不僅物質生産如此,大量的精神文化産品的生産也是如此。市場調控資源的主要方式是,一切産品都要受市場檢驗;市場消費水平表達需求預期;受市場歡迎的産品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獲得再生産的巨大動力;生産和再生産的規則是“以需定供”。牢固樹立市場意識,把文藝生産的主要手段由行政調控轉向市場調控,文藝生産方式由以供代需變為以需定供,才能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鍛造出真正的精品。

  主旋律作品也要通過市場為人民群眾所認識和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宏大內容,更加需要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巨大市場效應的作品來表達。如果主旋律作品為市場所歡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審美價值被廣泛接受和傳揚,創作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創造巨大的市場效益,通過市場吸納和聚集更多的資源,是文藝精品生産長盛不衰的動力。

  精心培育和引導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這不僅是滿足的問題,也有引導的問題。確有這樣的現象,一些有思想價值和藝術含量的作品不能為更廣闊的市場所接受。這裡有不同人群欣賞習慣和欣賞水平問題,也有地區文化差異和市場發育遲緩的問題。關鍵在於市場推介不夠,精品沒有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了解。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一方面加強市場推介,逐漸培養和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習慣和藝術修養,另一方面,積極主動地建立和培育市場,為精品生産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並扶持推動精品生産走向市場。當然,政府扶持的應是本來具有導向意義和示範效應的優秀作品,而不是無人問津的倉庫垃圾。(廖文)

責編:王華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