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6月10日《南風窗》報道,今年5月,北京市廢除了《中、小學學生學籍管理辦法》,規定非京籍學生享受同等入學待遇。此待遇僅限義務教育階段,不包括高中和高考。有學籍就意味著外地人的孩子可以參加派位、推優,跟京籍學生競爭優質教育資源。不少北京家長對這項改革的抱怨、對外地孩子的憎惡溢於言表。
為何普通的北京市民如此憎惡外地孩子呢?原因極其簡單,如報道所稱,農民工子弟一旦有學籍,就意味著外地人的孩子可以參加派位、推優,跟京籍學生競爭優質教育資源。
曾有農民工子弟在春晚上朗誦,“別人與我比父母,我與別人比明天!”可是,當他們面對制度性歧視和不公時,他們靠什麼與別人比明天?農民工子弟遭遇的憎惡,來自個人,尚且不令人絕望;來自根深蒂固的制度,則令人嘆息。據報道,近幾年,隨著北京戶籍學生人數的減少,北京市教育系統寧可合併、減少中學數量,從而保證北京市高考的高入學率,也不願意招收外地學生。這其實是擠公交思維——一旦擠上了車,就希望車快點開走,害怕別人擠上來,危及自己的利益。
好在教育公平不容人為踐踏,即便有人反對,終究無法成大勢。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