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同一片藍天,甚至同一所學校,但學生們因“身份”的不同,被活生生隔離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如此怪事,發生在上海市一所公立中學。
該中學用明白無誤的方式,將農民工子弟與本地生隔離。學校根據不同生源將學生分為東部、西部,本地生在東部,農民工子弟在西部,雙方各有秩序,互不往來。學校還要求西部的學生購買了和東部不一樣的新校服,這樣兩邊學生的作息和流向,便可以清清楚楚。(6月9日《南方都市報》)
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大量關停並轉併入公立學校的過程中,上海市寶山區這所公立中學表現出來的隔離圍墻,是很多吸納農民工子弟的公辦學校的側影。相似的隔離墻並不鮮見,除了不同師生群體間的“隔離和自我隔離”,還普遍表現在對教育資源的爭奪上,比如中考,將是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窄門”,甚至是不可逾越的玻璃天花板。
不能簡單認為這樣的隔離與自我隔離,是學校在有意製造歧視和不平等,造成這種隔離的根本原因,不是“出身”的不同,而是“前途命運”的不同,在“戶籍+學籍”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下,外來流動人口子女面臨著“升學無望”的制度性困境,流動人口子女及其家長無能為力,老師和學校也無能為力。
而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城市公立學校有意無意“放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專心致志“培養”本地生,就成了符合教師和學校利益最大化的自然選擇。於是,“被拋棄和自我拋棄的那部分”,自然而然成了“成績差,又會搶錢打人,跟他們交往出了事學校不負責任”的另類群體,進一步加深隔離與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