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北京市公交集團近日印發“規範文明用語”,“同志”這個曾經在公交服務用語中一統天下的稱呼將淡出公交車廂,僅在對年長乘客的稱呼中保留一席之地。今後司售人員稱呼乘客時,對年長乘客統稱“老師傅”、“老先生”、“老同志”;對年輕乘客統稱“女士”、“先生”;對年少乘客統稱“同學”、“學生”;對年幼乘客統稱“小朋友”。(6月1日《北京晨報》)
“同志”曾經是一個萬金油式的稱呼,男女老少、認識不認識的人之間均可稱“同志”;“同志”曾經是一個非常親切的稱呼,一聲“同志”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同志”也是一個政治色彩濃郁的稱呼,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同志”指“為共同的理想、事業奮鬥的人”,曾幾何時,全國人民的理想是共同的,都在為一個共同的事業而奮鬥,“同志”則是體現這種共同理想和事業的語言紐帶。
語言具有歷史性,稱呼更是如此。時移事易,“同志”這個稱呼已經很難契合時代的節拍。一方面,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讓人們不再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這個利益分化、價值多元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現出多樣化,已經很難用“志同道合”來形容,要麼志不同要麼道不合,更不要説“為共同的理想、事業奮鬥”了;另一方面,在坊間,“同志”被異化成同性戀的代名詞,如同“小姐”被異化成性工作者的代名詞,儘管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異化,卻對此無可奈何。
於是,“同志”這個稱呼淡出社會生活,便是勢所必然、理所應當的,同時也是令人欣慰的。其令人欣慰之處在於,一方面,人們的價值取向多元化,每個人從個體需求出發,遵從自我的價值判斷,確立自我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不再為一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所束縛,這是時代的進步而非退步。另一方面,“同志”這個政治色彩濃郁的稱呼被棄用,甚至被異化,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人們對政治過分介入社會生活的反感和叛逆,人們希望社會生活少一些政治意味,多一些人情色彩,少一些“大一統”的限制,多一些個性和自由。在某種程度上,“同志”這個稱呼被人們棄用,是社會生活“去政治化”的體現,也是中國社會更加開放和自由的體現。
無論是“女士”、“先生”還是“老師傅”、“小朋友”,這些稱呼或可表明對方的年齡,或可表明對方的性別,而“同志”則是“大一統”的,不分男女老少的,在追求個性自由的時代,前者顯然比後者更讓人樂於接受。公交車等公共服務窗口不能抱殘守缺,理應因時而變,淘汰過時稱呼,讓服務更加人性化。
當然,“同志”這個稱呼雖然淡出了社會生活,卻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在政治生活中它仍然是一個主流稱呼。只是希望,我們的官員彼此口頭上稱呼“同志”時,內心真的抱有“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責編:任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