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後宮”生活為誰嚮往?(資料圖)
近來網上流行玩“後宮遊戲”,這是一款利用QQ群模擬清朝後宮生活的文字遊戲,不僅有皇帝皇后,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參與者每天向“皇帝”“皇后”請安能加分,會創作宮怨詩可以升級,為此不少玩家惡補詩詞歌賦。“QQ後宮群”網絡遊戲前年經“天涯社區”走入人們視線,如今這些所謂的“後宮群”已達上百款之多。沉 迷此類遊戲的多為90後,這種純文字的遊戲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爭議,家長則多表示了擔憂。
《中國青年報》5月24日刊發文章《高中女生遊戲“後宮”玩“美人心計”》,其中詳細記述了這一遊戲的規則。洋洋灑灑5000余字的“宮規”,對從稱呼、請安、階級品位到從屬關係、侍寢制度、獎懲規則、殿試製度等都做了嚴格的規定。既然規則如此繁瑣,玩家為何還如此著迷?
玩家表示一者可以中體驗高貴的感覺,二者可以提高文學素養,三者可以宣泄對現實的壓力。對於可以中體驗高貴的感覺一説,體現了玩家渴望富貴、權力的不良心態;而可以提高文學素養則更是荒謬,古典詩詞作為我國文化的精華,講究格律嚴謹、語言凝練,對古典詩詞的格律原理和規則不經過一番艱苦學習是絕難把握的;對於宣泄對現實的壓力,通過虛擬的遊戲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其背後的心理問題更值得關注。
“後宮遊戲”為何得以流行?有人認為這與時下熒屏大量熱播的清宮戲和時下流行的穿越文學有很大關係,這究竟是出於娛樂的心態,還是潛藏的對封建價值觀的懵懂認可?在筆者看來,“後宮遊戲”的流行沒有像某些人所説的“僅僅是個遊戲沒必要那麼抵觸”那麼簡單,也不僅僅是宣泄對現實的壓力,出於娛樂的心態所能解釋的,遊戲的背後乃是根深蒂固的國民劣根性,尤其是奴性思想。
魯迅指出,一部中國史只有兩個時代,“一,想作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作穩了奴隸的時代”,中國也只有兩種人:主子和奴才。因而中國人沒有平等的概念。以奴性自處的人,得志時是主子,失意時是奴才,表現出奴性的卑微和無恥,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能做得了人的時代。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謂的“中國國民性中的劣根性”。魯迅將奴性列為國民劣根性中最重要的環節,並進一步指出其特徵:一方面逆來順受,自甘於卑賤屈辱貧寒而不自知;另一方面,一朝得勢,便以貴淩賤,以強淩弱,以富淩貧,加倍壓迫自己的同胞。
黃中模認為,這種遊戲裏,后妃成群成了遊戲中“皇帝”最大的榮耀,卻不知后妃始終是男權社會的附屬,但卻有這麼多的青少年不加甄別地接受了其中的一些消極影響,這是當前必須重視的社會現象之一。“後宮遊戲”所指向的那套是已被歷史淘汰,與現代社會民主、平等理念格格不入的封建等級制度和觀念,尤其是等級森嚴的寶塔形權力結構。而我們的新生代青年卻一口一個“皇阿瑪吉祥”、“奴婢給皇上請安” ,沉迷其中,樂此不疲。明明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卻非要變著法兒的去做一個奴才,整個一副“想作奴隸而不得”的嘴臉。
魯迅先生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簡單評價,雖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可否認著實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雖然“怒其不幸,哀其不爭”,但更多的是為了激勵當代青年去創造不一樣的“第三樣”時代。然而封建制度的崩潰已經快一個世紀了,我們迎來了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已經寫進了憲法,我們有沒有迎來不一樣的“第三樣”時代呢?“後宮遊戲”的流行,就是魯迅先生當年對青年一代的期許的最大諷刺了。(原題:“後宮遊戲”根植于國民劣根性)
責編:任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