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中美是對話,不是談判!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6日 11: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1+1


    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文明不同,價值觀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兩國的利益卻又深度地捆綁,共同要去解決和面對全球化下産生的一系列問題。持續兩天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今天結束,讓我們來看一看,中美兩國共同關注的是什麼?共同解決的是什麼?未來的走向又是什麼?

    主持人:你看從雙方的講話裏面,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彼此在尋找相同的地方,比如説戴秉國國務委員就一直在説《巴別塔》的事,然後對方在提“風雨同舟”,還有“同舟共濟”等等,其實都在尋找對方能夠接受,而且讓對方非常能理解自己的這種點。

    白岩松:對,所以我就説跟剛才花絮一樣的照片是非常一致的,大家的目的都有想握好手的衝動,但是不排除中間會有一些障礙,會有一些思路的不同,所以才要對話。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能單方向地把這次對話解讀為中美兩國太重要了,一個是GDP的世界第一,一個是第三,馬上成第二了。而且對國際的政治事務,各方面事務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這兩個國家必須坐下來對話。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還在於這兩個國家體量太大了,但是存在太多的不同,各方面的不同,就像你剛才開場所説的一系列的不同一樣,所以在需要對話,所以這一個對話不僅僅證明這兩個國家很重要,也意味著這兩個國家還有很多的不同,所以需要對話。比如説可能美英之間就不會有這麼大規模的對話。

    主持人:你看對話,我們強調的是對話,對話往往前面加以戰略,那麼對話和一次對具體問題的談判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白岩松:我覺得我們似乎習慣了在面對一次,兩個國家坐下來的時候,總希望最後,最後的成果是什麼?都收穫什麼,談的那個事最後談成誰輸誰贏了,這個完全不是一種對話的思路。我們來看一下王岐山所説的一句話,我覺得這是對“對話”的一個精確的概括。

    大家注意,對話不同於談判,它不是以具體成果作為評價標準。雖然今天在結束的時候,雙方説了有26個成果等等,但是有成果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不以成果作為來評判對話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對話最重要的是闡述你的觀點,闡述我的觀點,大家求同存異,慢慢向更長遠的方向,更相同的方向去尋找共識,去向前走,起碼也能夠聆聽對方跟我不太一樣的想法,我覺得對話的意義在這裡。它更加面向未來,而不是當下一些急手的問題需要快速解決。那中美之間還有很多的機制。

 

責編:任釗奇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