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統參加上海世博會 稱敬佩中國經濟發展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6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視線

  2010年5月19日央視《環球視線》播出《德國“董事長”—專訪德國總統克勒》,以下是節目實錄:

  主持人水均益:今天是世博會德國國家館的國家館日。我們從新聞上也了解到,德國這座國家館是一座頭重腳輕,變形劇烈的一個不規則的展館。此次德國展館是德國參加世博會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甚至超過了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世博會。但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德國館本身,而是今天世博會的一大焦點人物,67歲的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克勒總統專程從北京飛抵上海,出席了德國館日的活動。在他飛赴上海之前,我在北京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

  水均益記者:總統閣下,我知道您此行的目的是到上海參加上海世博會德國館館日活動。您能告訴我們,這次對上海世博會有怎樣的期待嗎?

  霍斯特克勒德國總統:我覺得這次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也就是“城市,讓生活個更美好”,這個主題很有意義。我可以告訴您,不光在德國、歐洲,在世界其它國家,大家都對上海世博會充滿興趣。通過這次世博會,他們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也會了解到自己是國際大家庭成員之一,國際社會也必須明白,所有成員不論大小,在謀求發展的時候,都要顧及鄰國的利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解説:對於中國觀眾來説,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前總理科爾、施羅德等政要比起來,似乎略顯陌生。

  霍斯特克勒,1943年出生於戰亂中的波蘭,之後幾經輾轉,隨家人一起移居德國。在德國,克勒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獲得了國民經濟學碩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克勒的職業生涯大多致力於德國及國際的金融事務。歷任德國財政部部長、德國儲蓄銀行協會主席,是德國前總理科爾非常信任和倚重的經濟學家。1998年任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2000年3月,在歐盟共同推舉下,克勒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職務。2004年克勒辭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職務。7月當選德國戰後的第9任總統。2009年5月獲得連任。

  水均益:總統閣下,中國觀眾從新聞當中對德國政壇有所了解,比如德國總裏默克爾和前總理施羅德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們了解您,也就是德國總統的機會並不是很多。請簡要介紹一下德國總統的角色,您在德國發揮怎樣的作用?您和默克爾總理有怎樣的職能區別?

  霍斯特克勒:德國聯邦總統是德國國家元首,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及人民的第一代表。他的主要職能是代表國家和社會出訪各國、會見元首等。德國總統簽署法令,這樣法令才可生效。他應使國家團結一致,代表德國人民説話。而聯邦總理是行政職能,在議院裏代表聯合政府,是我們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者。

  水均益:所以我的理解就是您是董事長,默克爾總理是CEO。

  霍斯特克勒:如果您願意,可以這麼理解。

  水均益:我提的問題是和中國有關,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全球中央銀行行長峰會上,中國在世界銀行的份額由不到2%增長到4%。由此一來中國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債權國,因此中國的話語權也增加了。作為“數字總統”或者“統計總統”,您對此有何看法,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承擔更大的責任呢?

  霍斯特克勒:首先這説明中國得到更多的認可了,當然中國超越了德國,取代德國成為第三,德國變成第四。我認為這當然也意味著中國擔負更大的責任,因為這個份額不光是一個數字表現,和10年、20前年相比的一個增長,我完全相信,中國會善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話語權,併發揮更大的作用,積極地做出建設性的貢獻,促進世界共同繁榮。

  水均益:總統閣下,談到中國經濟,在中國存在一種觀點,考慮到中國的經濟現狀,中國經濟應被視為市場經濟。這是中方一直以來的要求,但在這一問題上,總是有不同的觀點,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嗎?你個人和德國都是什麼觀點?

  霍斯特克勒: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指的是引入市場經濟,同時保留政府對市場的管理,這是世界絕無僅有的模式。通過這一模式,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中國引入開放,保留相當嚴格的政府監管,解決諸多重大問題,比如使數億人得以脫貧,我對此深表敬佩。

  解説: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科技強國和人口大國,在27個歐盟成員國中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08年兩國貿易額高達115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與英、法、意三國貿易的總和。德國也是中國引進技術最多的來源國,在歐洲國家對華貿易投資方面名列第二。

  2009年中國率先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並且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有德國媒體認為,對於德國而言,中國的超越可謂一把雙刃劍,中國是德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德國最具活力的市場。對於中德兩國之間的合作、競爭與分歧,克勒總統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

  霍斯特克勒:勤勞的德國人民對勤勞的中國人民充滿敬佩,不同觀點總是存在的,德國公眾也很關注中國社會發展方面的進程。我們看到,一方面中國在發展方面的問題是非常龐雜的,另一方面,我建議德國國民不要過多評價中國所遇到的困難,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處理問題並不輕而易舉,比如勞動收入和社會穩定問題,我們都不好去做評價。從德國的經驗看,法治國家和尊重人權有利於建設穩定的國家體系,我們不是要好為人師,對中國指手畫腳,而是想通過分享本國的經驗,推動中國的發展。

  水均益:説起來很有意思,本來德方提出來總統要用德語來進行回答,但是當總統和我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大家很自然地就用英語開始寒喧,隨和的克勒總統自己提出來説,直接用英語採訪就可以了,但是德方工作人員覺得還是用德語比較好一些。為了節省翻譯的時間,總統説你用英語來回答。於是,一場奇特的採訪開始了,採訪者説英語,被採訪者説德語,翻譯説中文,這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可以説是絕無僅有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中德之間還需要更加順暢的溝通。

 

責編:任釗奇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