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網絡“銳詞”本是無奈的話語表達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17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瀋陽日報

    “偽幸福”、“被保護”、“洗臉死”、“裸婚”、“經濟適用墳”、“櫃族”、“樓歪歪”、“單挑門”……如果你經常上網,這些詞語想必都會有點眼熟,這就是近年來起源於互聯網,由熱點新聞事件濃縮概括衍生出來的關鍵詞,被網友們統稱為“銳詞”。有關部門表示,對“銳詞”現象應該予以正確的引導和修正,讓網絡“銳詞”成為主旋律傳播的有力武器。(5月16日《光明日報》)

    從文化角度看,字詞演化進步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大浪淘沙,能夠倖存下來的,往往來自於生産,當然也服務於生産。從語法上看,不得不佩服網友的智慧,許多“銳詞”言簡意賅,表達極為傳神。雖然有的“銳詞”聽起來可能令一些人頗為不適,但其傳播如果能夠促使那些本應受到重視的問題得到迅速解決,又怎就不是主旋律?

    雖然不能排除有的網絡“銳詞”有嘩眾取寵、惹人眼球之意,但每天網絡要生成的新詞可能無以計數,真正能夠引發廣大網民關注,並積極效倣的,往往離不開相當的社會基礎。如果沒有太多網民的共識,至而積極跟進,網絡“銳詞”至多只是靈光一閃便煙消雲散,又何談影響力?實際上,網絡“銳詞”正是現實生活的折射,也是一種無奈的話語表達。就那些比較有影響的網絡事件來看,如果現實工作中職能部門一開始便高度重視,並不偏不倚地嚴肅處理,問題又怎會不斷發酵並遷延至網絡?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對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統計發現,有23件在網絡論壇上率先曝光,地方論壇成突發事件發酵地。對這些帖子,地方政府慣用的方式是刪。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對那些影響較大的網絡事件的處理看似很積極,但大都以停職、免職這樣的“空手道”消解網絡監督高熱。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在《新聞1+1》中直斥此類現象為應對輿論監督作秀,是典型的“媒治”而非法治文明。

    在世界日漸變平的網絡時代,網絡“銳詞”的出現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這種現象不可能被人為地改變。或者講,網絡“銳詞”本身就是對現實工作的有力監督鞭策。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的是,網民為什麼會對網絡“銳詞”趨之若鶩?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