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社論:設“防火墻”能降低做官“風險”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12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官員們“做官已成為高危行業”的抱怨,常被輿論和公眾解讀為養尊處優者矯情而幸福的自白,不過現實的反腐數據顯示,這並非矯情,做官確實已陷入高危。中央紀委監察部近日公佈了一組數據:2009年1—11月,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案11萬多件,處分10萬餘人,其中,縣處級以上幹部3743人。如此大的“傷亡”人數,顯示做官確實很“高危”。(5月11日《人民日報》)

    官員為何成了高危職業?媒體在報道時,分析認為誘惑是最重要的原因:官員握有大權,各種各樣的誘惑就在身邊,就看你動心不動心,能不能頂得住。對潔身自好的人來説,風險並不存在。誠哉斯言,無處不在的誘惑,能將人性中最貪婪、權力中最卑劣的那一面激發出來,一些掌權者很難抵制這種誘惑,高危正在於此。官員職業的去高危化,降低當官的風險,關鍵便在於如何抵制這種致命的誘惑。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只是停留于道德説教,即“讓人在潔身自好中抵制誘惑”,既蒼白無力,又常常是無效的。面對功利誘惑,人天然地難以抵制,這是人性的弱點。反腐制度的設計,因此只能順應和承認這種人性的幽暗,以制度防範之。反腐學上有著名的“無賴假定原則”:人只靠道德是靠不住的,貪慾左右和利益誘惑下,人人都可能成為無賴,所以設計制度時必然把每個人都假想為無賴之徒。只有以對人性的不信任為制度起點,窮盡可能地約束防範之,才能在制度上保障善的結果。

    權力有多大誘惑就有多大。哲人有雲,要毀滅一個人,就給他無法無天的權力。這實在是至理名言。許多官員對施加於頭頂的監督,有強烈的、天然的反感和排斥,而其實,監督是對官員最理性、最好的保護。自己管不住自己,讓無處不在的外在監督馴服自己的貪慾,實際是讓他們免於誘惑的煎熬,更是遠離腐敗之高危。

    所以,一個理性的官員應該意識到,將權力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雖然戴上了“枷鎖”,卻贏得了職業的安全和遠離了高危。雖然申報和公示財産會讓一些官員不舒服,但這種陽光制度,也能讓官員陽光地用權、陽光地當官,時刻提醒自己潔身自好;雖然政務信息事事公開和權力的透明運行,讓一些官員隨意用權的手腳被束縛,卻在官員與誘惑間設置了“防火墻”,眾目睽睽逼著他不得不抵制誘惑。

    一個理性的官員也應該意識到,民主決策是減少當官風險的最好制度。沒有民主約束,官員時時會面臨專斷專制和濫用權力的誘惑,而民主決策則通過分權於民,在制度上斷絕了這種誘惑。有舍才有得,尊重民主,雖然失去了一言九鼎的權力,卻在放權中也扔掉了風險。當然,民主也是分散風險的方式,如果由民主決策而非領導專斷,民眾就不會將責任都歸咎於公權力,動不動把所有問題都推給政府和官員。

    現實生活中,許多貪官在被依法查處後,抱怨是不受監督的權力害了自己,使自己在巨大的誘惑面前未能抵制住。比如,就有落馬官員這樣感嘆:“如果我第一次伸手時,能受到約束多好啊。”是啊,免於腐敗的誘惑,免於高危權力的腐蝕,這應該也是官員的“權利”。官員不能只在落馬時,才意識到監督的保護功能。要想遠離高危,在日常的政治改革中,就該自覺自縛權力,將自己置於公眾監督之下。

    ■ 社論 原題:有效監督方能使官員免於“高危”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