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均:“居住隔離”,身份階層的地理差別愈演愈烈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27日 13: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北京將試點推行城鄉接合部的流動人口“倒挂”村的封閉管理模式。據稱,警方將聯合政府部門為這些村落建圍墻、安街門、設崗亭,並封閉一些不常用的路口,對村內的人員和車輛實行持證出入的措施,將原本開放的自然村經過人為科學合理改造,上升為封閉式的社區管理模式。(4月26日《新京報》)

  為何要封閉管理?警方説了,“這些村莊出現警情高發,環境和治安秩序差等情況,已經形成治安工作的瓶頸。”此外,城中村“藏污納垢”的説法甚囂塵上,各地“摸索城中村封閉式管理的新路子”的熱情有增無減。可筆者納悶的是,建圍墻、封閉路口、持證出入就算“科學合理”的改造了?原本“開放”的自然村,改造成“封閉式的社區”就算是一種“上升”嗎?筆者曾《西安日報》上看到一個“先進典型”,説是當地有個楊家圍墻村通過城中村改造,打破“圍墻”意識,破“墻”治亂,“從一個爛攤子、上訪村、鬧事村到好班子、和諧村”。一邊是打破圍墻,一邊卻是建立圍墻,怎麼能均屬“上升”之舉呢?

  毋庸諱言,圍繞城中村的爭議不絕於耳。於今而言,拋開存廢爭議,探討如何有效管理城中村或許才是理性之策。可無論如何,筆者都不覺得建圍墻、封路口的封閉式社區管理模式是“科學合理”的。封閉管理城中村,無異於像隔離病毒一樣把一部分居民圈在“圍墻”之內。眾所週知,絕大多數城中村公共設施缺乏、生活環境欠佳,如此“封閉管理”,無異於是默認一種低水平公共服務的正當性,剝奪城中村居民獲得優質城市生活的權益。

  事實上,如今不光是城中村,舉凡都市,封閉式小區遍佈,圍墻一圍,保安把門,進出憑證,來訪登記,視頻監控,每個小區自成系統,自成一個小社會,大有與外界劃清界線的意思。尤其是一些所謂的高檔住宅區,更是戒備森嚴、與世隔絕,儼然“城堡化”,大有與外界“老死不相往來”之意。

  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如高檔社區裏入住的自然是“成功人士”,城中村裏則多聚居著外來人口。什麼層次的財富水平對應什麼價位的房子,進而對應什麼檔次的小區,而小區之間的檔次之差又暗含著住戶階層身份之別,這種“居住隔離”也就帶來了階層分割。正如社會學家孫立平所言,不同居住區域的分離,表明階層之間的邊界開始形成。如此差別化居住,自然也就成為階層“斷裂”的表現。老北京“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説法,指的就是一種“居住隔離”的狀態;昔日廣州也有“東山大少”、“西關小姐”的説法,也是包含著身份階層的地理差別。

  況且,高檔小區多處於交通發達、商業繁華、教育資源集中的市區,而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城中村大多在配套設施不全的邊緣地帶,資源差異又會進一步加劇階層上升的機會失衡,加速“階層斷裂”。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郭松海曾提議“控制居住空間分異,構建混合社區”,可謂切中肯綮。廣州的金沙洲這個地方,也曾因聚集大量經適房、廉租房而被擔心會成為“貧民窟”,“混合居住”的想法也屢被提及。一道圍墻,建起來簡單,拆起來可就困難了,“居住隔離”導致的身份階層烙印,別説拆墻,就是挖地三尺也難以迅速改變。由此看來,原本“開放”的自然村,改造成“封閉式的社區”實在算不上是一種“上升”。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