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雲鳳:地震過後,心理援救刻不容緩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25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青海玉樹地震過去十多天了。震後倖存的災區人民正在漸漸恢復正常的生活:結古鎮地攤一家挨一家擺出來了。帳篷旁,炊煙冉冉升起,奶茶飄香四溢……(詳見錢江晚報昨日《地震過去了,日子還得好好過》)。

    經歷了地震折磨的玉樹人民,生活開始有了“熱乎氣”,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地震中,兩千多條鮮活的生命頃刻間從人世間消逝了,留給活著的親人的哀傷和悲痛,很難在短時間內平復。

    不久前,北川縣委原宣傳部副部長馮翔的兩部遺作《風居住的天堂》和《策馬羌寨》由他的雙胞胎兄弟馮飛整理後正式出版了。汶川地震中,馮翔失去了愛子。馮翔在最後一篇博客《很多假如》中寫道:“兒子,你離開了,爸爸沒有了未來,沒有了希望,沒有了憧憬,與您相聚,是爸爸最大的快樂……”“假如,某一天,我死了,我的兒子,我還是要提到你,我們將不離不棄,永遠在一起……相信一個父親,對你最深,最深的愛……”此前,他曾無數次遙望兒子長眠的那片廢墟,心中的傷口就這樣一遍又一遍被揭開,癒合不了。最終,他無法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地震過後不到一年,2009年4月20日,一個靜悄悄的子夜,他選擇了永別人世。

    馮翔的摯友老黨在博客中寫道,表面上看,馮翔很能調控自己的情緒。他把失去兒子的悲痛埋藏在心底,玩命工作成為他唯一減壓和發泄的方式。

    像馮翔這樣內心承受厚重的人,並非個別。2008年10月,北川農辦主任董玉飛自殺。去年3月,綿陽某中學一名中年骨幹教師,也用一根繩索了結了一生……在外人看來,他們都是從廢墟中站起來的勇者,面對災難表現出了非凡的堅強與不屈。但表面的堅強往往掩蓋著更為沉重的心理負荷。

    心理學界從世界各地發生的諸多地震中總結出一個規律:地震發生後,受災倖存者焦慮之後是抑鬱,嚴重抑鬱的結果是放棄生命。半年之後,將是災區自殺行為高發時節。比起物質救援,心理救援時間更長,也更為複雜。在玉樹人民的生活漸漸恢復常態時,心理救援要及時跟上,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從物質上、精神上都能好好過日子。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