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王乃玲/圖 來源:紅網)
“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如是説。(2010年4月15日《長江日報》)
記得2004年的中外校長論壇上,在任的許智宏校長表示“北大何時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我還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表”,如今以卸任校長身份感嘆“中國無世界一流大學”,也是發自肺腑的感言。在國內眾多大學爭相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喧囂中,許智宏院士的這個表態是可貴的冷靜和坦誠。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近百年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但實事求是地講,不論是從學術聲望還是國際權威排名,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一種遺憾,更是橫亙在無數國人心頭的痛楚。為什麼中國出不了世界一流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丁學良博士曾經在其著作《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中提到,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物質實力,二是制度,三是精神氣質。
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毋庸諱言,我們的高校,這三個條件還差很多。其實,就物質實力而言,儘管國內大學的教育撥款和投資尚無法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但與曾經的西南聯大、民國時期的北京大學相比,早已是天上地下之別。事實上,世界銀行教育主管JamilSalmi通過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學發現,“僅僅有錢是遠遠不夠的,世界上最貴的幾所大學如喬治華盛頓大學、肯陽學院、巴克乃爾大學、瓦薩學院和薩拉勞倫斯學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學”。許智宏院士在此次演講中表示,“一流大學是拿錢堆出來的”,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武斷。
因此,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更重要的是學術自治的制度和大學獨特的精神氣質。換言之,這也恐怕正是目前國內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所在。在當前,官學曖昧的跡象比比皆見,搞行政成了多數教授的追求,行政權力影響和主導著學術尊嚴與自由,官學一體成了中國大學的獨特風景和典型特色。在這種情況下,學術失范和腐敗行為競相産生。即使在國內一流高校,這樣的醜聞也屢見不鮮。事實上,國內的一些高校儘管在論文數量、研究成果、招生人數以及博士數量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但其學術數據泡沫、研究成果嚴重重復及低效,學生培養質量難盡人意等方面的問題,仍是制約大學向前的掣肘。
按照丁學良博士的説法,世界一流大學,就是“人要來自五湖四海,派要出於三教九流”。反思起來,現階段中國的大學缺乏的不正是這種大學精神嗎。這也正是溫家寶總理曾經提到過的,“一所好的大學,在於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實際上,有這樣獨特靈魂的大學,才有希望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也才能直面回答“錢老之問”。
許智宏院士坦言,“一所大學何年何月成為世界一流並不重要。如果大學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總有一天諾貝爾獎會在中國出現。”是的,如果國內的大學尚且停留在競相蓋大樓,學術自治讓位於行政主導,學術失范變得見怪不怪的通病中,這樣的機制和土壤,恐怕永遠也培養不出世界一流大學。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産生世界一流大學的土壤,這才是最讓我們揪心的。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