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蒼山洱海,馳名中外。洱海是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然而,記者近日赴雲南大理採訪時發現,洱海正在遭受破壞性的開發。極目望去,到處是高聳林立的別墅群,這個世界級的旅遊景點正在日益變成富人的後花園。(4月13日 《中國青年報》)
風景名勝區淪為富人後花園,洱海已經不是孤例。景區作為公共資源,具有天然的公共屬性,如今卻頻頻成為開發商牟利的噱頭,淪為富人家獨享的“後花園”。令人痛心之處不僅在於公共利益的被擠佔,還在於公共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被毀壞。就事論事,洱海景區遭遇的如此“掠奪性開發”,縱然馬上叫停,景區的原貌怕是也難以恢復了。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房地産商爭相在名山景區大興土木,建“富人區”、別墅群。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香山、泰山、白雲山等許多風景名勝之地,都在淪為富人們的“後花園”。
景區“異化”的原因並不複雜:一方面,富人通過財富的轉移消費,獲得資本的青睞,富人們的慾望和需求被逐利的資本熨燙得舒舒服服;另一方面,資本為了獲得開發權,就用盡一切手段從掌握公共資源管理權的公權力部門手裏“申請”優質資源,當心懷叵測的資本遇到某些急功近利的公權力,所謂的“發展經濟”就成了在缺乏統一長遠規劃的前提下的為所欲為。
哈丁在《公地的悲劇》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牧民從自己私利出發選擇多養羊獲取收益,而草場退化的代價由大家負擔。由此,草場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最後所有牧民破産。景區淪為富人“後花園”的範例,同樣也是一場令人揪心的“公地悲劇”。再一次向我們發出了沉重的警示:其一,私人也好,公權力也罷,指望其以公益公利之自覺來維繫道德感和責任感,並不可靠;其二,公權力在公共的草地上過度“放牧”,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實質性的有效的公共監督。
以洱海為例,涉及公共景區的商業性開發,其項目的立項和開發,有沒有經過人大的審議和公共的討論?怎麼能説開發就開發?其間所暴露出的公權和資本的強勢以及民意訴求的乏力,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反思。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