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詩成:女大學生緣何被“人脈”征服?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13日 0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廣州地區首屆女大學生論壇上首次發佈了《廣州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紅皮書》,其中一個結論是:改變人生的不是學業,也不是容貌,而是人脈資源,排在“人脈”(37.7%)之後的是“運氣”(25.7%),個人奮鬥的成績只佔12.6%。(《廣州日報》4月12日)

  人脈改變人生,這並不讓人吃驚。“人家有的是背景,咱們有的是背影”、“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朝裏’有人好做官”……這些經典話語早已道盡有人脈的妙處和無人脈的尷尬。所以每每出現一個“80後”縣處級幹部,民眾就會極其敏感地插上“人脈想象”的翅膀揣度一番;當2007年春晚上一群農民工子弟朗誦出“別人與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時,感動之外還有一些人奚落——沒有“父母”(關係),怎麼改變“明天”?

  人脈仍然是人生的生産力,這是無法回避的,它本質上只是一個中性存在——當用“拉關係”來表述時,傾向於尋找一種特權;但用“人情”來表述時,似乎指向一種人之常情,甚至帶有某種溫度。到政府、法院、醫院、學校等辦事時,我們大多數人哪一次不是先想想有沒有朋友、親戚等可以調動的資源?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想弄特權,只是在求一種“不被為難設檻”的關照罷了。

  從大道理上講,一個正派的社會應該處處按規矩而不是人情出牌,應該處處按顯規則而不是隱規則甚至江湖規則出牌。但當社會的程序正義仍捉襟見肘時,當人情關係仍作為“看不見的手”橫衝直撞時,每個人都只能既是看客,也是參與者。做看客時,我們可能憤怒不已;做參與者時,我們又樂此不疲。有需求就會有供給,“人脈”甚至也成了一種生産要素,上海某網站就曾推出過“懸賞找關係”的服務,在網上為“找後門、托關係、托路子”牽線搭橋,把人際關係當商品買賣。

  過去我們常説,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人生!但現在,我不只一次聽到“勵志鼓動家”們大聲疾呼:關係決定命運!這何嘗不是一句大實話,但都用人脈貌似公平,其實暗含著最大的不公,因為它損不足而奉有餘,有人脈的更如魚得水,沒人脈的更捉襟見肘。任由其肆意蔓延,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公平正義、幸福尊嚴這些當下正在大力倡導的價值。一個公平缺失的社會,一個世襲成災的社會,一個物欲膨脹的社會,一個以財取人的社會,“尊嚴”就會淪為奢談,“奮鬥”就會喪失昂揚感。

  最大的不公是機會不公,年輕大學生對此感受格外強烈。當人脈與運氣成為“改變命運”的主要力量,人生就不可能坦然、舒展、從容,只會不安、焦慮與急躁。難怪在這個調查中,“大多數人對未來感到焦慮”,甚至“近六成廣州女大學生願嫁富二代”;“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寧嫁黃世仁,不嫁80後”這些在過去被人不恥甚至唾罵的觀點正悄然興起。面對這些聲音,簡單的道德批判是缺乏力度的,超越人之常情的“人脈”總是和權力、腐敗如影相隨,最終仍要歸因到正派社會的基本治理。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強烈關注年輕大學生們在圈下“人脈”選項時那種無力而又無奈的情緒。人脈改變人生,人生難免焦慮,唯有讓年輕群體不論出身、不論關係,能在個人發展上看得到上升的希望,強大的“人脈”力量才不至於征服所有的社會尊嚴。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