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短命”源於GDP崇拜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6日 16: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作者:畢曉哲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築只能持續25-30年。據資料顯示,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74年。(4月5日中國日報網)

    中國的建築物壽命短,僅持續25-30年,筆者以為根本原因還是一些地方政府的GDP情結所致,也與一些地方扭曲的發展觀唸有關。就此,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有過精闢論斷,他針對個別城市的盲目發展和拆遷改造告誡稱:比如一些城市,建一座橋,這是GDP;把這座橋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橋還是GDP。就這樣,在一座橋上幹了三次GDP,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但真正形成的財富就那麼一筆。客觀地説,像汪洋提到的個別地方“拆了建,建了拆”那樣換取GDP和發展的地方不在少數,而因此而“短命”的建築物城市設施更是比比皆是。

    日前,又有一例佐證。揚州市政府決定對小區拆遷改造,在居民百姓不知情的情況下“二次賣地”,政府獲得了20億的鉅額收益,但剛剛使用數年的住宅小區卻既將成為“短命建築”。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眾所週知的是,大量的城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不少城區老建築、居民小區,但在近些年來的城市擴張、改造過程中,大量的舊住宅小區已被拆遷改造,算一算時間,也就是約三十年。因此,真正導致我國城市建築短命的主要根源,還是個別地方城市的發展誤區所致,與所謂的建築質量是否過關關係並不太密切。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個別城市、個別地方的“短命建築”也的確是因為建築質量不合格所致。如被人詬病的“樓脆脆”、“樓歪歪”、“橋糊糊”……類的坑民害人建築,但也必須看到,因建築質量原因而短命的建築在總體被拆除的建築總量中,只是佔到了極為小的比例,甚至可以説是微乎其微的比例。而且無可置疑的是,個別開發商急功近利糊弄消費者,根子上依然與地方政府的“短視”發展有觀---大量建築物三五年就被拆除“更新換代”,部分開發商必然鑽空子。開發商想當然地會認為,建的質量高與低無所謂,反正只要挺過幾年就要拆。如此分析,建築質量不過關的根子怎麼不是個別地方不正常的GDP情結造成的呢?

    因此,解決我國城市建築短命的問題,以及建築短命所帶來的社會資源和成本的巨大浪費問題,得找準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真正“病根”。只要地方官員們真正能做到愛惜民力、物力成本,愛惜百姓的血汗錢,不是為了所謂的GDP而搞什麼“拆了建、建了拆”的把戲,另一方面加強建築質量監管,讓中國的建築物像西方一些國家那樣屹立百年而不倒,並不是什麼難事。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