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日前到河源就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進行專題調研時指出,到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最窮的地方還在廣東,這是廣東之恥,是先富地區之恥,必須堅決打好縮小貧富差距這場硬仗。(3月31日《羊城晚報》)
以1985年第一次山區會議提出“治山致富”為標誌,廣東將落後山區的發展列為重要議事。隨後,又提出“中部地區領先,東西兩翼齊飛,廣大山區崛起”的整體推進戰略。從組織工作組進駐貧困縣、幾十萬石灰岩地區貧民大遷移,到“千幹扶千戶”、沿海發達城市對口扶持山區縣展開扶貧攻堅,再到舉辦“山洽會”、推進“村村通”工程、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實施“雙轉移”,無一不在力促扶貧從“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軌,期待山區脫貧奔康的艷陽天。
然而,山區的貧困並沒有根治,與珠三角的貧富差距沒有縮小,且有潛在被拉大之危。去年廣東GDP逼近4萬億元,人均接近6000美元,超過原定的“全面小康”目標1947元,但城鄉居民收入仍保持五年前的3.12比1,最多只能説基本止住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塊,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山區不富,廣東不富”的認識,與“水桶理論”不謀而合。應該説,廣東完全具備縮短“長板”與“短板”差距、實現“水桶”擴容的能力。不久前相關權威發佈,廣東經濟總量已“富可敵國”,在G20中超過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廣東以珠三角城市為主力對口援建汶川災區,僅僅一年多時間就重建了一個新汶川,使汶川的恢復發展一步前進幾十年。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廣東有足夠的能力帶動局部落後地區的脫胎換骨。
無疑,宏觀層面的決策導向至關重要。多年來,廣東的著力點高度集中于爆發力強的珠三角,將投入産出的性價比擺在首位,厚此薄彼,山區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全國“經濟總量第一”的光環,罩不過珠三角土地、環境過度透支和山區人才、資金、項目的枯涸。醫治山區的“饑餓症”,需要全省資源分配更多的傾斜,為山區吸引人才、招商引資創造有利條件。尤其是,抓住産業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契機,向山區輸送激發經濟發展動力的項目。
貧困及貧富差距的存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困被漠視,差距被忽略。倘若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能有汪洋書記那樣的“恥辱觀”,致力於讓每個子民共享廣東之“富”,縱然要走的路還很長,山區人民當滿懷希望。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