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連環抄”,最怕大白于天下

發佈時間:2010年03月25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篇上世紀90年代發表的討論“宮腔粘連”的論文,10多年來被16個單位的25人進行了6輪連環抄襲。據舉報,涉嫌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醫生達70余人。(《中國青年報》3月24日)

  這是比較極端的一例罷了,學術不端已成近來坊間熱詞,抄襲者既有堂皇如院士、博導者,更不乏一般混職稱的小魚小蝦,公眾對後者往往熟視無睹。然而,這起“連環抄”仍以其無與倫比的“拍案驚奇”的特點,讓人嘆為觀止。甚至可以説,兩名舉報者對醫學論文“連環抄”的考證也是一篇好論文。

  首先,調查過程的情節之曲折,關節之繁雜,頗具論文特質。舉報者“中大學子”是兩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今年1月,兩人完成畢業論文初稿後,擔心自己論文中的引用部分被當做抄襲,就用一款反抄襲軟體進行網上比對,結果發現這起抄襲事件堪稱史上最牛:A發表了論文,B抄襲了A,C又抄襲了B,D抄襲C,最終E不僅抄襲了C和D,同時,還把A列為參考文獻……抄襲的鏈條越扯越長,非下一番紮實的考證工夫,方可接近事件真相。

  舉報者特意製作了一份像食物鏈一樣的圖譜:真正的原創者檀德馨和潘芝芬,處於食物鏈的最底端,而其他名字都直接或間接指向這兩名原作者。這也部分地反映了當今學術界的某種惡劣生態,當抄襲得不到有效約束甚至不被認為不義時,本已很薄弱的一點原創在群狼環伺下,也被鯨吞蠶食到一點不剩。而巧取豪奪者往往借此上位,並無半點羞赧。

  就調查價值而言,對“連環抄”的考證也能揭露學術不端,有益世道人心。事實上,醫學論文的相互抄襲在業內並不稀奇,就連這一事件中被抄襲的醫生都對同行的行為表示“理解”。因為醫生若要評職稱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論文,如果普通醫生無力改變這種體制現狀,也就只能要麼原創,要麼抄襲,抄襲遂變得見怪不怪。舉報者的考據功夫,至少可以喚醒抄襲者的恥感吧。

  當然,醜聞由兩位尚未走出校門的醫學院學生來發佈,也反證了公眾對學術圈同時也是利益圈的擔心。兩位舉報者在調查中接到過恐嚇電話,不得不換手機號碼,把自己隱蔽起來。他們也擔心日後還能不能在醫學界立身。其調查遭遇阻力本身,或許正是調查的價值所在——總要有人站出來,捅破這個鼓脹已久的膿包,扯出這許多藤藤蔓蔓的利益瓜葛,還學術界以清白,給社會公眾一個交代。

  舉報者希望中國醫學界能像白色的大褂一樣,有一片潔凈的學術天空。這是一個美好的期待,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美好能不能成為現實。如果類似關於醫學論文“連環抄”的考證論文多一些,或可一點點還原這片天空的純凈。畢竟,醜聞也好,不端也罷,最怕大白于天下。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