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南平慘案”驚醒了誰?

發佈時間:2010年03月25日 08: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弱者對更弱者的屠戮,尤其讓人痛心!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弱肉弱食,則是讓人心碎的內耗悲劇。這是福建南平惡性殺人案件給人的印象。

  中年男子鄭民生手持砍刀,連砍13名小學生,已有8名孩子死亡。行兇原因,據説又是“報復社會”。但他曾長期是人們眼中“為人親和工作踏實”醫術高明的鄭醫生。鄰居也反映,他很喜歡小孩,為何就突然對孩子舉起了屠刀呢。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妙手仁心的醫者,變成喪心病狂的殺手,一定有著某種心理病變。沒有人天生就是殺手,生來就愛追求嗜血屠戮的病態快感。鄭醫生變成“鄭屠夫”的過程中,自然還有某些不為我們察覺,或者是被忽視了的東西。

  以動機來説,冤有頭債有主,報復或曰報仇,首先得找準仇家。但“社會”是個極為抽象的名詞,不是某個特定的自然人,不可能得罪鄭民生。所謂報復社會,就像“敲詐政府罪”一樣,是講不通的。

  但鄭民生殺人泄憤的報復衝動和意向,確是明晰無疑的。他心中糾結的怨氣,其實都能梳理出各自的源頭,歸結起來不外乎:家境貧寒,感情受挫、工作糾紛等等。這些積累起來的怨氣得不到紓解,沉澱發酵後就可能變成戾氣。這也説明,心理危機干預迫在眉睫,但政府行動還顯得有些遲緩。

  比反應遲緩更糟的是,將此類惡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輕率地扣上“精神病”的帽子。邱興華案、馬加爵案、楊佳案、熊振林案之後,公眾漸漸明白,精神鑒定是程序正義的表現。但在缺乏醫療機構的正式鑒定之前,簡單地將嫌疑人視為精神病患,瘋子,也是不負責和非理性的。

  遺憾的是,南平慘案之後,“精神病殺人”又成了有關部門下意識摸出的一張牌。而且事後心理疏導課上,在回答“各位同學的夢想是什麼”的提問時,學生爭先恐後地説“做警察,抓瘋子”。孩子説的是稚樸的心聲,心理輔導老師和政府部門卻應明白,抓“瘋子”絕不是關鍵。

  假如彼此和善友愛互相攙扶,那麼戾氣和殺氣自然會消減,至少不會瀰漫糾結,遮天蔽日。希望我們能從現在警醒,加強心理緩衝地帶的營建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切實做好福利保障。讓公平正義的陽光,驅散怨氣和戾氣,溫暖每一個人。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