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南平兇案呼喚公立“心理危機干預”

發佈時間:2010年03月24日 10: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23日上午7時20分許,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校門口手持砍刀,連續砍殺正在排隊進校門的無辜學生,目前已造成9名學生死亡,4名學生重傷(本報今日A4-A5版)。

  從案件發生後當地各方面的反應效率,以及目前該案件信息公開的程度看,基本沒有大問題。但是,9名孩子的生命已經凋零,他們的父母和親人,肯定還沉浸在無邊的悲慟裏。這樣的悲慟會持續多久,實在難以預測。而其他受傷的孩子,這樣慘痛的噩夢,會伴隨年幼的他們多久,我們不得而知。

  就案件本身而言,13名孩子,都是無辜的生命。犯罪嫌疑人以無辜的生命作為發泄不滿、報復社會的出口,罪不可赦。從報道中可知,經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鄭民生原為馬站社區診所醫生,因疑似患有精神疾病,作案動機為周邊的人看不起他,婚姻不順,辭職之後,另謀新職不成,覺得活著沒意思。

  一個本該“救死扶傷”的社區診所醫生,蛻變成一個殺人惡魔,其間的個人際遇和心路歷程,我們無從得知。而可以想見的是,如果他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得到一些被體貼、被關愛的溫情,破壞性心理能被及時疏導;如果他不會遭遇婚姻的不順,有一個幸福的或者説是穩定的家庭;如果他在辭職之後,能夠順利地再謀職業,有穩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會地位,悲劇,或許原本不會發生。

  但是,案件既已發生,便不存在“如果”與“假設”。換句話説就是,如果像鄭民生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有著類似經歷的人,在遭遇了家庭不幸、工作不在、世態炎涼等等際遇後,依然得不到制度的關愛與溫暖,依然不能被及時心理疏導、憂懼得不到排遣的話,必然會産生不同程度的破壞性心理。套用心理學的邏輯:這種破壞性心理指向自身時,達到極端就會出現自殺;指向外界時,達到極端就會報復社會。

  囿于傳統和社會心理習慣等原因,我們社會依靠民間力量構建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多還處於零星、散亂和無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有專家提出了由“政府出資”建立“公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設想:像120一樣設全國統一的心理急救電話(2009年3月2日《中國青年報》)。發生在馬加爵、楊佳、邱興華、熊振林等人(以及現在的鄭民生)身上的惡性案件一再告訴我們,這樣的設想儘管有些超前,但各級各地相關職能部門,有穩步推進、逐步完善的必要。因為,構建這一體系的過程,一方面是轉變社會心理習慣、推進體系完善的過程;另一方面,在體系完善的過程中,那些遭遇類似鄭民生一樣不幸的人,他們滋生的不同程度的破壞性心理,會被及時疏導。即使一時無法完備,公眾也樂見時間表的規劃——而這,當屬對福建南平砍殺小學生案的最好反思。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