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1
黨員·道德
  •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中央提出了“四講四有”這一新形勢下合格黨員的標準。其中“講道德、有品行”是新形勢下黨員、幹部的必修課。在中國共産黨的第95個生日來臨之際,一群用實際行動踐行“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合格黨員們,向我們展現了無窮的榜樣力量。  
  •   2011年4月19日,安徽省淮北供電公司黨員孫燕飛在和和百歲老人做遊戲。作為淮北市團市委推出的品牌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人,數年來,孫燕飛在正常開展日常工作的同時,還帶領她的服務隊開展了一系列愛心公益活動。 視覺中國
  •   2011年4月1日,黨員孫燕飛在和志願者一起表演節目。
      只要是淮北市舉行的公益活動,總少不了孫燕飛的身影。走上街頭引導有序排隊,倡導文明出行;走進社區開展“以電相連、服務社區”活動;走進幼兒園和小朋友開展“珍惜每一滴水,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走進養老院給老人們送去關愛和笑聲;走進學校為家庭困難的學生送去溫暖…… 視覺中國
  •   2010年7月10日,孫燕飛在和武警官兵做遊戲。
      孫燕飛外表開朗潑辣,但內心細膩,她在幫助家境貧困學生時,特別注意對孩子們心理進行呵護,因此,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和這個活潑風趣的阿姨交朋友,向她傾訴埋在心底的小秘密。孫燕飛還引導孩子們正確面對困難,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勤奮學習,爭取第一,以刻苦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人生。 視覺中國
  •   愛,無止境!幫助別人是愛,執著追求是愛,勤奮努力是愛,孫燕飛就是這樣一個讓別人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變得更加美好的人。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展現了作為一個合格黨員應有的“公德”。 視覺中國
  •   2016年6月15日,安徽淮南師範學院政法係黨員大學生沈海在出租房內為偏癱的父親進行按摩康復訓練。
      1993年8月1日出生的沈海來自革命老區安徽六安市金寨縣天堂寨鎮前畈村。2011年沈海高三關鍵時期,母親蘭慶梅因心臟病惡化做了心臟換瓣手術,父親沈正新突患腦溢血導致偏癱,進行開顱手術。作為家中獨子的沈海成為頂梁柱,一邊刻苦學習一邊照顧重病父母。2012年沈海考上安徽淮南師範學院,在安徽團省委“希望工程”和愛心人士資助下,他順利跨入大學校門。為了照顧父母,他毅然決然選擇帶著父母上大學。 視覺中國
  •   2016年6月15日,沈海在狹小的出租房內一邊照顧偏癱的父親,一邊刻苦學習,追求夢想。大學期間,為了節省生活開支,他每天晚上買菜,早上燒飯,幫助父母進行康復訓練。他通過勤工儉學、發傳單、做家教、賣盒飯掙錢補貼家用。大二下學期,母親病情惡化離開了人世,從沒流過淚的沈海第一次放聲大哭。為了不影響父親的病情,沈海一直瞞著母親病逝的消息。 視覺中國
  •   大學四年,彈指一揮間。在沈海悉心照料下,癱瘓的父親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已經能夠簡單行走。沈海自己也考取了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並在畢業前夕報名參加家鄉六安市金寨縣一家事業單位招考,筆試成績名列第一。沈海本人也先後獲得中國好人、安徽省道德模範、安徽省十佳大學生等榮譽稱號。 視覺中國
  •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別讓等待成為人生的一種遺憾!”沈海説。現在有父親陪伴,他感覺很幸福。2016年6月15日,沈海推著偏癱的父親,穿著學士服欣賞大學校園美景,留下畢業記憶。 視覺中國
  •   2016年6月26日,貴州省遵義市,今年82歲的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人,1959年被群眾選舉為草王壩大隊隊長,196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6月26日,黃大發站在水渠裏眺望遠方,當年帶領300多名村民夜以繼日修建水渠的場景歷歷在目,那個時期,黃大發還赤腳去30公里外的地方背過炸藥。 視覺中國
  •   2016年6月26日,貴州省遵義市,黃大發在清理水渠壁上的青草。
      草王壩是一個出了名的缺水寨子,人畜飲水全靠一口枯井。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解決群眾飲水問題,黃大發組織群眾開修水渠,欲把距離草王壩7公里外的馬家河溝的水引過來。後因技術原因,水渠修到半途停了下來。
      1992年底,在黃大發的爭取下,原遵義縣(現播州區)人民政府同意撥付38萬斤玉米給村裏變賣後折抵修渠工程款,1995年初,38萬斤玉米折價款全部用完,但仍剩下約600米長的水渠無錢修建。無奈之下,黃大發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1.2萬元繼續修渠。1995年底,一條寬40厘米、高50厘米、途經三處懸崖絕壁、地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的水渠建成,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這條水渠不僅解決了草王壩上百戶群眾人畜飲水難題,還滿足了1200畝稻田灌溉用水,團結村從此旱澇保收。 視覺中國
  •   水渠建成後,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工程,稻田從220畝增至730畝,昔日的團結村荒山荒坡變成了良田,每年可收100萬斤水稻。水渠不僅引來了水,還是草王壩村民的出入捷徑。隨後,他又&&修學校、修公路。2016年6月,黃大發的事跡入圍第五屆貴州省“明禮知恥—崇德向善”道德模範後選人。
      2016年6月26日,黃大發向人們展示1989年村委會獲得的獎牌。黃大發擔任村幹部期間獲得了很多表彰,部分獎狀已看不清字跡。 視覺中國
  •   2003年,擔任了草王壩45年村支書的黃大發,從崗位上“退”了下來,靠種地為生,但尋渠保證暢通,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2016年6月26日,貴州省遵義市,黃大發(右)與妻子在家裏準備早飯。 視覺中國
  •   2016年3月10日,安徽省立醫院造血幹細胞捐獻採集室內,來自安徽淮南市謝家集區第六中學的40歲黨員教師鮑廣紅挽起袖管,義無反顧地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廣西一名23歲生命垂危的女學生。鮑廣紅是安徽省第9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同時也是淮南市首例教師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視覺中國
  •   2014年8月暑假的一天,鮑廣紅老師與妻子劉曉紅在小區散步,正巧碰上淮南市紅十字會在社區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採樣和無償獻血活動,聽到紅十字志願者介紹造血幹細胞捐獻知識後,他二話沒説,積極參加無償獻血後並留取了造血幹細胞樣本。
      2015年底,正在上課的鮑老師突然接到紅十字會電話,他與廣西南寧一名90後白血病女學生患者配型成功。作為老師,他毫不猶豫答應捐獻,挽救生命。為了保證捐獻成功,他瞞著家人朋友,每天步行80分鐘,加強身體鍛鍊。春節期間,朋友聚會,他戒酒戒煙,朋友還以為他準備要二胎。後來妻子和女兒知道實情後,一齊為他點讚,支持他的愛心行動。 視覺中國
  •   2016年3月10日上午8點半正式開始,經過近4個小時的緊張採集,304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混液搭乘當日飛機直抵廣西南寧,挽救23歲的花季女孩生命。家庭並不富裕的鮑廣紅老師在病床上將中華骨髓庫、淮南市紅十字會7000元慰問金也全部捐獻給身患白血病的女學生,祝她早日康復。採集室內,女兒鮑雅璇的問候電話讓鮑老師露出笑臉。 視覺中國
  •   署名“小妹”的女學生通過廣西醫生為鮑老師帶來一封感謝信以及自己製作的祈福挂件和家鄉小吃,感謝鮑老師像天使一樣給予了自己第二次生命。鮑廣紅老師在回信中鼓勵她説:“世界因為有了生命而美麗,我們因為有了生命而驕傲。生命經過無數狂風暴雨的洗禮才會更堅強,更燦爛!相信你,美麗女孩,遭遇病魔只是人生要經過的暴風雨之一,走過風雨的生命之花才能開得更加絢麗奪目!” 視覺中國
  •   楊萬俊老人是一位有著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至今不但是村裏的會計,還是戶籍員、檔案員和農村低保、新型合作醫療的代辦員,一天到晚忙忙碌碌。2006年,由於工作表現突出,鄉政府獎勵給老楊一台豆漿機。手捧豆漿機,楊萬俊老人想到的卻是村裏那些建國前入黨、入伍的老人和孤老病殘人員:“買不起什麼營養品的他們更需要這個……” 視覺中國
  •   2011年12月15日,北京,清晨不到6點,冒著北方山區初冬零下十幾度的寒冷,72歲的楊萬俊老人提著盛滿豆漿的暖壺如常地走在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崎嶇的村路上。6年來,每天清晨的這個時候,他都為同村21位老人送去熱氣騰騰的鮮豆漿。當今社會,豆漿不是什麼高檔營養品,可在這大山深處,它可是稀罕物。山裏人每天要是能喝上一碗鮮豆漿,那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更何況,楊萬俊老人一送就是6年,將近2200多天。 視覺中國
  •   楊萬俊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送豆漿的日子恰逢大雪,他趟著大雪深一腳淺一腳地把第一碗豆漿送到84歲的楊天伯老人炕頭上。楊天伯老人幾個兒女都在山外工作,家裏沒人照顧。老人看到楊萬俊笑呵呵拎著兩個暖壺進門就愣了。楊萬俊趕緊説,“您拿個傢伙兒去,我給您倒上,我這豆漿不要錢,免費給您喝”。手捧著熱騰騰的豆漿,老人動情地説:“我一個孤老頭子,真沒想到還有人惦記著我”。面對老人們疑惑而感激的目光,楊萬俊老人拍拍胸脯:“只要愛喝,我天天給你們送!”第二天、第三天他真的又送來了。 視覺中國
  •   每天傍晚楊萬俊老人都要戴上老花鏡,把黃豆一粒粒分揀、淘洗乾淨後,再用適量清水泡發。鄉親們為楊萬俊老人算了一筆“良心帳”:6年來,他加工豆漿已用黃豆2000多公斤,加上電費等,已花費15000多元,累計送豆漿行程達7600多公里。對於這些開銷和每日的辛勞,風趣的楊萬俊老人這樣評價自己:“幹了好事,鍛鍊了身體,推銷了黃豆,教育了子女。”山路彎彎,楊萬俊老人提著暖壺走在送豆漿的路上,他説,只要走得動,就會一直送下去…… 視覺中國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