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浙江新聞網發佈一則標題為《高溫44天浙江人工降雨25個西湖 旱情繼續加重》的報道。文中描述,連日的高溫天氣使浙江11個市81個縣(市、區)受旱,作物受旱面積達464.3千公頃。為此,浙江全省開展人工增雨作業246輪次,估算累計增水2.943億立方米,相當於25個西湖的水量。
央視網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7月份以來,南方多地高溫天氣天數超過25天。此外,一些地方降水顯著偏少,不足常年同期三成,為60年來最少。在貴州大部、湖南大部、浙江大部、湖北東南部、江西的西部和東部、安徽東南部等地出現中度到重度氣象乾旱,使農業産量受到了嚴重衝擊。
在湖南婁底,高溫天氣持續29日。這導致該市6個縣市區59.19萬畝作物受旱。8月3日至15日,蘇州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農民們表示,受盡高溫炙烤接近枯死的碧螺春茶樹和枇杷等果樹得到了滋潤。
據悉,人工降雨作業還將在安徽、湖北、貴州等高溫地區展開。然而,僅靠人工降雨就能解決旱情,這是真的嗎?
人工降雨就是採用人為方法,對一個地區上空可能下雨或正在下雨的雲層施加影響,開發雲中潛在的降水資源,使降水量增加。其一般分為兩種方式——空中和地面作業。空中作業主要通過飛機在雲中播撒催化劑。但由於飛機作業對天氣環境要求比較高,需要選擇穩定性天氣才能確保安全,因此在實際情況中,地面作業運用較為廣泛。地面作業是指利用高炮、火箭從地面上發射。炮彈在雲中爆炸,從而把炮彈中的碘化銀燃成煙劑撒在雲中。
人工降雨的主要方法就是向雲中播撒人工催化劑。在低於0℃的冷雲中播撒碘化銀或乾冰,可以産生大量人工冰晶(每克催化劑約能産生1012個冰晶),這些冰晶能通過冰晶過程迅速長大成為降水粒子,從而使冰晶過少的自然冷雲增加降水。對於溫度高於0℃的暖雲,可以播撒大小適當的食鹽、尿素或其它吸濕性物質顆粒,使雲中迅速形成一批大雲滴(每克鹽粒約能産生107個大雲滴),它們能通過碰並過程迅速長大成雨滴,從而使大雲滴不足的自然暖雲增加降雨。
受嚴苛的天氣制約“人工降雨,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氣象局負責人對記者説。人工降雨受天氣、地域等一些因素的制約,其實它更科學的名稱應該叫“人工增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降雨首先得有降水雲係,需達到一定的雲量和厚度才可進行人工作業。記者問及人工降雨是否能在大城市進行,孫軍表示,地區並未受到限制,主要還是取決於雲量,大晴天是絕對不行的,人工降雨對氣候變化並不會産生太大的影響。
“追雲族”——人影辦(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這樣形容自己。接到人影辦指令後,作業人員就得迅速到指定作業點24小時待命,就為追尋“那朵雨做的雲”。人影辦工作人員介紹説:“人工增雨要有發展成熟的雲團,需要同時滿足一定的水汽條件、對流抬升條件。”雲團最缺的就是“水汽”,而且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就需要作業人員“苦苦守候”、“癡情追尋”,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增雨的機會。説到底,還是得“看老天的臉色”。
效果評估據相關數據顯示,只有當自然雲已經降水或接近於降水條件下,人工降雨才能發揮作用。由於降雨的自然變率很大,人工增加降雨量的幅度較小,如何估計人工降雨的效果十分困難。實際降水量可以測定,但能否正確估計自然可能降水量,就成了效果檢驗的關鍵。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王廣河研究員介紹,這種效果評估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物理檢驗”,通過飛機儀器、雷達、衛星,觀測沒催化作業之前雲是什麼情況,催化之後雲含水量、雲滴直徑、降水粒子濃度發生了哪些變化。第二種方式是“數值模擬檢驗”,通過計算機模擬作業和不作業兩種情況,看催化劑是否産生效果。還有一種方式是“統計檢驗”,拿實施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地方和沒作業的地方進行比較。
“最好的方法還是把這三種方式結合起來,進行效果評估。”王廣河説。這樣就能更好的利用人工降雨,使降雨量達到最大,幫助緩解旱情。
不能根本解決旱情高溫的暫時緩解並不代表旱情的緩解。據安徽網絡電視臺報道,安徽部分地區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雙重作用下,各地迎來了短暫的陣雨,但對緩解旱情起不到根本的作用。隨著夏日高溫天氣的持續,安徽省氣象災害地圖上出現大面積的高溫紅色預警。為緩解高溫旱情,氣象部門決定在安徽省各地展開人工降雨作業,在持續幾天作業下,部分地區出現了雷陣雨,但由於雨量分佈不均,這些降水僅對當地旱情起到緩解作用,仍不能完全遏制旱情的發展。
近日,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召開新聞發佈會回應了“人工影響天氣對抗高溫”的設想,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研究員姚展予介紹,開展人工降雨作業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還不能做到針對高溫地區來開展大範圍的人工降雨。
相關專家表示,人工降雨不是“魔術表演”,必須要一定的條件支持,人工降雨的天氣條件主要取決於雲中過冷水含量和冰晶濃度,一般要求層狀云云厚大於1.7公里,積狀云云高在6至8公里時才能作業,諸如“萬里無雲”之類的大晴天,根本沒法“借雨”。除此之外,目前人工降雨依然存在著不確定性。如果判斷失誤,執行不當,不僅不能降溫,甚至有可能會導致溫度變本加厲。
氣象專家指出,在我國一些大城市,航空發達、高樓林立,飛機作業必須得到空管部門批准,需要氣象、空軍等部門進行多方合作;而發放火箭、炮彈,安全系數就更加重要,不僅不能與機場出來的飛機相撞,還要避免掉下來的飛彈砸到高樓和屋頂,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對地域也是有一定的要求。
人工降雨並沒有傳説中的那麼神奇,不是僅向空中開一炮就能降雨,還受許多自然條件的制約,降雨量和降雨範圍都十分有限。人工降雨並不能改變氣候,只是起到增加降雨量的作用。僅靠人工降雨只能暫時緩解高溫旱情,要想大範圍持續降雨,還是得看“老天爺”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