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微博求助多,網民已麻木?

    毫無疑問,微博越來越深入影響著虛擬世界以致現實社會的生態,微博可以讓你不經意間一炮而紅,也可以令你猝不及防名譽掃地。微博在不斷改變著真實社會,微博上的公益活動也促成了網民的善念照進現實,但輕點鼠標的效力有待審視,據媒體報道,人們對“微博求助”呈現出麻木的趨勢,這是微博的原罪,還是我們期待過高?[詳細]

眾説紛紜

教師

受眾似乎早已麻木

打開微博更是隨處可見各類求救信息,對此受眾似乎早已麻木,儘管轉發很熱鬧,但觀望懷疑説風涼話的多,付諸實際行動的少,個人覺得今後可先由網友進行實地確認,再微博擴散跟進,和其他媒體報道相互配合,以收取最佳救助效果。

微博不應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難辨信息真假,可以由相關組織機構核實確認,經過一層過濾,以免揮霍眾人愛心;如果是基於心理麻木,微博網友基數如此之大,心理地緣因素應該不至於萬馬齊喑。無論如何,微博不應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網民
公益組織

不但公益組織需要注意和反思,公眾曾經熱情支持並參與這種個體微博求助的方式,是否是不信任情緒被過度放大之後的一種無奈。公益組織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透明度,而公眾也可以選擇值得信賴的公益機構來實現對弱勢群體或個體的幫助。

微博求助:“轉”,還是“不轉”,這是一個問題。

網絡捐助還處於靠同情捐助的低級階段,看多了,勢必麻木。捐助者只得到了資助,失去了尊嚴。微博應該和專業的慈善機構多合作,通過理性的操作手段和模式博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幫助更多的人。

慈善人士
媒體人

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求助者解決不了的困難,求助信息在微博上傳開,就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今天這撥人看到了,明天看到的又是另外一撥人,總能碰到被感動的人,願意提供幫助的人。

大多數求助石沉大海

真正能夠獲得幫助的人在微博上只是一小部分。許多沒能“賺取眼球”的求助難以引起網民關注,多數求助最後落得個石沉大海。更多時候,這些問題還是需要政府和公益組織來解決。

學者

熱點回應

微博釋放了公眾的愛心

微博是個很好的信息交流的平臺,有很大的交流性和互動性,中國人並不缺乏愛心,只是以前沒有這麼好的平臺,再加上中國的慈善公益事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公眾的愛心無法釋放,而微博的興起,使公眾的愛心得到了釋放。

——于建嶸

個體讓公益更具鮮活性

微博是實現公益願望的一種有效手段,無論是發起者還是參與者,都要把誠信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網友參與,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公益願望。個人發起的活動會更具個性化,更有針對性,更鮮活,這都是個人在微博上的優勢。

——程曼麗

微博公益需要政府服務

可怕的不是個別人的謠言,而是數量龐大的“營銷微博”、“水軍”,他們的言論,無非是為了博眼球,透支公眾情感,這是不能容忍的,微博需要管理,但更需要的是政府的服務。在一個日益寬鬆的外部環境中,公眾對民間慈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沈彬

觀點PK

支持 45963 通過微博可以將傳播效力擴大,微博救助效果明顯

微博救助的成本低,傳播效果明顯,會將人們的善念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是一種理想的慈善形式 [詳細]

支持 45963 求助信息真假難辨,微博救助可能會走向死衚同

人們難以分辨信息真假,加之信息過載帶來的情感疲勞,微博救助效力會越來越弱 [詳細]

通過微博可以將傳播效力擴大,微博救助效果明顯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求助信息真假難辨,微博救助可能會走向死衚同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調查話題:您認為微博在發揮“救助”的功能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調查人數: 24536

若您看到一條求助微博,最有可能的做法是?

  • 不管真假,立即轉發,擴大其傳播力度
  • 確定真實性後才會轉發,但是只限于轉發
  • 轉發並提供力所能及的金錢等實物幫助
  • 無論真實性如何,不參與救助

你覺得微博救助的困境在哪?

  • 微博公益的認可度不夠,有被少數人“操控”的嫌疑
  • 微博信息的真實性很難保障,網民有所顧忌
  • 過多求救信息會使網民産生抵觸情緒,這種公益形式並不合適

怎樣才能讓您放心得捐出善款?

  • 救助活動由專門的權威機構或經驗人士負責開展
  • 政府完善相關捐助政策,予以法律制度保障
  • 整個救助過程公開透明,有完善的監督機制

往期回顧

網友留言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