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壯美60年·廣西統一戰線】增進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西實踐

中國新聞來源: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 2018年12月10日 15:1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壯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5600萬各族人民,深入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全區民族團結和睦、經濟興旺繁榮、社會和諧穩定、邊疆鞏固安寧。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産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不斷增強,成功探索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西實踐。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産黨的認同

  廣西是革命老區,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形成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和帶領各族群眾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紅色革命傳統,為黨在廣西開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在廣西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壯族自治區,讓壯族這一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自主地管理民族內部事務,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60年來,自治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民族區域自治格局,先後成立了12個自治縣和59個民族鄉,給予 3個縣享受自治縣待遇,讓廣西境內各世居少數民族都能充分享受民族區域自治權利;建立健全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制體系,先後制定(修訂)實施了12個自治縣自治條例和25個單行條例、67件涉及民族事務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等,出臺了涉及民族方面的系列地方性法規,依法保障民族團結,60年來沒有發生涉及民族因素影響民族團結的重大事(案)件;大力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全區公務員隊伍中少數民族比例達43.3%,高於少數民族人口比例4.4個百分點,少數民族幹部成為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幹力量。60年來,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結合廣西實際,不斷創新民族工作體制機制,探索具有廣西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構建了黨政齊抓共管、部門通力協作、有關方面參與、社會各界配合的民族工作格局,開創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大好局面,各族群眾對中國共産黨的認同不斷增強。

  堅持共享發展,著力提升各族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60年來,廣西堅決貫徹中央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持續改善民生,實現了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振興、從偏遠封閉走向開放前沿、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巨變。如今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江、海、邊的優勢和潛力得到充分挖掘釋放。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跨越,在全國五個自治區中率先開通高鐵、地鐵,開通國內外航空線近300條,港口吞吐量達3.65億噸,由過去的全國交通末梢一躍成為區域交通樞紐。創新驅動、開放帶動、雙核驅動、綠色發展四大戰略全面實施,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構建,工業從“一窮二白”到擁有10個超千億元産業,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産基地、鋁産業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17年,全區GDP超2萬億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分別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城鎮化率從1958年9.47%提高到2017年49.21%;率先在5個自治區實現國家“兩基”目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先後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模式、大會戰形式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從1958年2100萬人減至2017年26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5.7%。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增強。

  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建設繁榮穩定和諧邊疆,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廣西各族人民自古以來一直肩負著鎮守千里邊關的崇高使命,愛國主義傳統深厚持久。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八桂兒女高揚愛國主義傳統,持續推進富民、興邊、強國、睦鄰,不斷開創了祖國邊疆繁榮穩定團結和諧新局面。針對邊境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後、邊民既守邊又守窮等問題,自治區大力實施邊境建設大會戰,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促進邊民生産生活條件極大改善、收入持續增長。全方位、多層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命名五批114處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創實施“國旗工程”,從邊境、海疆一線到內陸城鄉,常態化舉行唱國歌、升國旗活動,在各族群眾中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發揮與東盟海陸相連的獨特區位優勢,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建設,成功舉辦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持續提升“南寧渠道”影響力;加快建設東興、憑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一批開放合作重點平臺,持續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大力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積極開展“留學廣西”品牌和“中國-東盟戲劇周”“文化走親東盟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動。廣西外貿進出口額目前排名全國第十三位、西部地區第三位,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連續8年居西部省區之首,東盟連續17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廣西各族群眾在投身邊疆建設熱潮和深化開放合作睦鄰友好中,對偉大祖國的認同不斷增強。

  繁榮發展八桂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60年來,廣西緊緊圍繞提高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徵、壯鄉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在繁榮發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如今,全區構建了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了市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公共服務中心,創造了西部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廣西經驗。持續推動文化惠民活動向基層延伸,打造了“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等民族節慶文化、“和諧文化在基層”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形成了“村村建陣地、鄉鄉搭舞臺、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的群眾文化新格局。推出了一批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謳歌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彩調劇和電影《劉三姐》風靡國內外,全國首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15年常演不衰,13部舞臺精品榮獲“文華獎”,文學桂軍、漓江畫派在全國崛起。大力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興安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壯族霜降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服飾、傳統建築、風俗習慣等特色文化符號得到有效保護。

  秉持各民族親如一家的優良傳統,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繁榮的內在動力,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歷史上廣西經過多次大遷徙、大互動、大融合,民族分佈上交錯雜居、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並蓄、情感上相互親近。60年來,廣西精耕細作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斷加強城市民族工作,支持引導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學共樂,各民族交往更加頻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利用自治地方逢10週年慶典、“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等重大活動集中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爭先創優活動,28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區(單位)”,營造民族團結人人有責、民族團結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國家通用語言普及率達85%,各族幹部群眾普遍會説兩三種語言。積極穩妥開展民漢雙語特別是壯漢雙語教育,促進民族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結合移民搬遷建設一批民族和諧共居新村,全區城鄉各族學生同讀一個學校、同在一個班級、同住一個宿舍,心手相連、互學共進成為常態。不斷創新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網格化管理,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民族之家”等平臺,有序推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不斷深入。在八桂大地,各族群眾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了美滿姻緣。全區128萬多個家庭由兩個民族以上組成,“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家庭結構傳為佳話。“13456”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機制的“南寧模式”,成為我國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

  廣西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引導各民族不斷增進“五個認同”,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更好實現各民族大團結大進步。今日的廣西,5600萬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凝聚起建設偉大祖國的磅薄力量,同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