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陽江“幸福密碼”:因海而興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8年09月29日 19: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網陽江9月29日電(王頔 盧鑒)近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採訪團來到廣東陽江市,探訪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了解“南海I號”古沉船,感受這座濱海城市在新時代的發展速度和節奏。

  航拍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新華網 黃璐璐 攝

  “中國蠔鄉”紅光村:自然保護區為養殖生産保駕護航

  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是“國家級近江牡蠣吊養標準示範區”,有“中國第一蠔鄉”的美譽。

  據介紹,該村擁有海岸線2.5公里,養蠔總面積達4.3萬畝,年産鮮蠔4.5萬噸,總産值2.7億元。全村3200多人80%以上從事養蠔業,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18600元。

  吊養的生蠔。新華網 盧鑒 攝

  據村民介紹,紅光村自1997年開始採用膠絲繩粘蠔吊養,即將蠔苗取下,讓其背靠背,並用水泥將蠔殼粘在膠絲繩中,再放到蠔棚中吊養。每條膠絲繩長2米,共貼9對18隻。該法提高了吊養密度。

  談及生蠔的養殖收成和肥美的生長狀態,村民透露了一個重要角色——紅樹林。

  航拍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新華網 黃璐璐 攝

  這片天然紅樹林有過百年樹齡,是粵西地區除湛江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外、連片面積較大的天然紅樹林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5萬畝,中心區有林面積達6500畝。

  據悉,紅樹林不僅是魚類、蝦蟹、貝類棲息、繁衍生殖的場所,也是鳥類棲息的場所。紅樹林沼澤環境形成食物鏈,養育保護著大量海産品,給海産養殖帶來可觀收入。多年來,當地村民對紅樹林抱著敬畏和感恩之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00年,該村建立了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近幾年還不斷增加種植面積。

  “水晶宮”裏的“南海I號”:再現“海絲”“船説”

  古代陽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對外海上貿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裏,有一艘宋代沉船。為何要花近20年時間對它進行打撈?它身上究竟蘊藏怎樣的故事和價值?

  它,就是“南海I號”,迄今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

  據介紹,這艘沉船是在1987年被發現的。與以往考古挖掘方式不同,它確定採用“整體打撈”的方案後,把沉船、文物與其周圍海水、泥沙按照原狀一次性吊浮起運,然後遷移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

  “南海I號”沉船中的珍貴文物。新華網 李何銘 攝

  走進“南海I號”的展示館內,一股混雜著海腥和泥沙的味道撲鼻而來。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正是因為有海泥的保護,船內的文物減緩了被海水侵蝕的程度。

  目前,船上出土的文物過萬件,這些文物造型精美、做工精細,除了日常生活的瓷器,還有數量眾多的銅錢、絲綢、銀錠以及大宗貨品交易使用的金箔等,這些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