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速評丨走過67年 廣交會如何在“應變”中“求變”?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 2024年04月28日 00:17:55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 2024年04月28日 00:17:5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4月27日,第135屆廣交會第二期結束。截至4月27日,共有214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9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2.1%。

而在新中國的外貿史上,廣交會至少創下了兩項“奇跡”。

一是自1957年創辦以來,走過67個春秋從未間斷。

二是無論中國外部環境發生怎樣的改變,廣交會始終是觀察中國外貿的“重要風向標”。

這兩項標誌,不難看出廣交會始終緊跟潮流的“秘密”:廣交會始終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並因時因勢做出改變。這樣一個“老牌展會”如何一直保持活力?走過67年,廣交會如何在“應變”中“求變”?

在應變中主動求變始終是廣交會“主旋律”。正在舉行的135屆廣交會首次設置了跨境電商和海外倉展示區——像這樣的結構性調整,對一個大型展會而言並非易事。而在去年的134屆廣交會上,剛剛做出了25年來組展優化大調整,跨期調整了7個展區,讓來自全球需求最大、最感興趣的主題展品能夠得到更加優化的展示。這幾年,這樣的“大”變化幾乎在每一屆廣交會都會出現。

展會結構更新頻率加快,參展商“主動求變”的節奏更是緊追全球市場步伐:今年,廣交會新展品數量突破100萬件,廣交會逐漸成為參展商新品發佈的“秀場”。從展會結構到參展思路,從“新三樣”到“跨境電商”,從“亮展品”到“亮設計”,廣交會的主題不斷緊追全球市場潮流,參展商也在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同時,主動用新産品“創造需求”,這也正是廣交會經久不衰的“活水”所在。

“應變”“求變”背後是全球需求之變。根據廣交會官方最新數據顯示:80%以上的參展企業通過廣交會結識了更多供應商,64%的參展企業找到了更合適的配套服務商,62%的參展企業獲得了更高效的生産替代方案。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優質展品之外,不少參展商憑藉對市場的敏銳觀察,讓産品和個性化服務深度綁定;在提供單個産品之外,還根據客商需要,定制改造方案;從客戶角度著想,今年第一期機電産品參展商不僅想方設法幫客戶提高生産效率做“加法”,還貼心地根據客商節能減排需求、工廠空間利用率量身定制“減法”方案——從“賣産品”到“推服務”,延長的是服務時間,延伸的更是合作空間。經過多屆變遷,廣交會不再只是一個“展覽會”,參展企業需求層次也更加豐富。廣交會、參展商不斷“應變”,主動“求變”,其背後的驅動力正是全球對中國市場需求依然旺盛,並且需求始終在不斷升級、變化。

“我們需要和中國、中國企業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不僅是為了銷售我們的産品,更為了了解市場的趨勢。廣交會是世界的廣交會,這就是事實。”來自土耳其的于勒克第三次作為進口展參展商參加廣交會。

從人頭攢動的會場,到幾乎每屆、每期都在“突破新高”的人數,客商從會上“找産品”到如今“找設計”“找服務”,這些案例都在生動地説明這樣的一個事實:從看好中國市場,到需要中國市場,中國也正在用源源不斷的“新意”來滿足來自世界實實在在的“真需求”。這也是我們從一個始終在不斷應變、求變中的“老廣交”中,得到的“新啟示”。

(總臺記者 孔英璘)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灣區速評丨走過67年 廣交會如何在“應變”中“求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