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烏蘭牧騎:“只要有一個觀眾,我們就演!”

社會新聞來源:央廣網 2018年07月23日 16: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廣網錫林浩特7月22日消息(記者王晶)草原上空剛還是灰白臉色,眼下卻漸漸沉下來,似乎在預謀著一場大雨。雖説天公不作美,但蘇尼特烏蘭牧騎的十幾位隊員們還是來了。

  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勝利嘎查的草地上,一輛印有“烏蘭牧騎”字樣的藍色大巴車緩緩停下,身著蒙古族服飾的老中青隊員們接連下車,忙著擺置板凳桌椅、換裝上粧、現場試音......草地即是舞臺,藍天就是幕布,一場演出馬上開始。

  烏蘭牧騎的蒙古語原意是“紅色的嫩芽”,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誕生至今已有61年。“這些都是我們的童年記憶,小時候每次有演出,爸媽就帶著我們從一百多公里的草原騎馬趕來,有時動輒有近千人圍觀。”住在附近的村民蒙克吉日嘎拉,很早就從村裏的微信群裏得知了演出消息,便和鄰居們結伴駕車前來觀看。

  “我們的烏蘭牧騎來了”

  沒人在現場組織,十幾位牧民自發席地而坐,在草地上圍坐成一個半弧形。

  “穿過大風雪,走過大草原,我的勒勒車來到你面前,找到那條熟悉的路,去看當年的草原……”歌舞演出正在持續,雨也開始淅淅瀝瀝地下起來,隊員們將兩塊紅色雨布蓋在了音響上,而牧民也絲毫沒有避雨的意思。

  和他們一樣,儘管全身已濕透,但老隊員烏力吉圖似乎沒受什麼影響,不時地揮手與牧民們互動。他是全區烏蘭牧騎在職年紀最大的演員,15歲那年便加入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至今已有42年。“過去沒有手機,牧民每當聽到我們要來,大家就口口相傳告知消息。等到演出完了,大夥兒也不散,直到我們把演出道具收拾妥當,才不捨地離開。”

  烏力吉圖所在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是最早組建的。1957年,這是一支僅有兩輛勒勒車、四件樂器的小隊伍。成立之初,隊長由原文化館館長出任,演員中有機關工作人員、牧民共9人。一位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老隊員向記者回憶,起初的幾名烏蘭牧騎隊員吹、拉、彈、唱、舞,個個一專多能。

  “比如,報幕員報完幕拿起一件樂器就彈奏起來;演出前後還要充當圖片展覽講解員、業餘文藝輔導員和攝影員、播音員......”

  由於草原幅員遼闊,相鄰的幾戶牧民往往相距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為了一場兩三個小時的演出,烏力吉圖和二十多個隊員往往要在戈壁、草原走上幾天幾夜。“沒有舞臺,立兩根木頭拉個幕布、打上幾個綵燈就成了。”演出條件雖簡陋,但並沒有影響到牧民的熱情,烏力吉圖回憶,有時90分鐘的演出會在“再來一首”的歡呼聲中延長至150分鐘。

  而一到夏天,草原上的蚊蟲也成為“煩惱”。下鄉演出時沒有電燈,把一碗大顆粒鹽包在棉花裏,用鐵絲緊緊纏繞,在柴油裏浸泡,就成了‘土電燈’。”蟲子趨光,烏力吉圖有時唱著唱著,蟲子就飛到嘴裏,但表演不能停,吐了轉身接著唱。

  演出結束後,柴油燃燒後的煙氣把臉熏得黑乎乎的,烏力吉圖看著隊友們不由得捧腹大笑。

  只有一位觀眾的專場演出

  無論距離多遠,只要有一個農牧民想看,烏蘭牧騎的的隊員們就會去演出。有時住到農牧民家裏,遇到什麼活就幫著幹什麼活,接羔、擠奶、打草……“這也是一種創作體驗嘛。”

  多年前的一次演出經歷,讓烏力吉圖印象深刻。一次演出結束後,聽説在距離沙漠10里地外,有一位老大娘因行動不便,無法到現場觀看演出。“當時團長決定要徒步走進去,為老大娘一個人演節目。”

  在沙漠中步行兩個小時後,烏力吉圖一行人才趕到了老人家裏。“當時大娘激動地站著也不是,坐也不是,一個人邊抹淚邊看完了整場演出。”

  老人家裏生活條件很差,表演完後,她伸手從一個破舊的木箱子裏,拿出半盒方糖招待隊員們,“這可是最珍貴的客人來才能拿出來的寶貝呀。”烏力吉圖講述道,趕在臨走時,隊長還偷偷在老人的氈子下放了10元錢,但當時隊員每月的工資才30元。“最後,這10元錢又回到了隊長手裏,老人發現後托村支書把錢還給了隊長,還捎話説,我們跑那麼遠為她演出,説什麼也不忍心收我們的錢。”

  目前,內蒙古草原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3000多名隊員,在這支隊伍中,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久而久之,農牧民親切地稱他們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如今,全區烏蘭牧騎年演出總量超過7000場,隊員們先後創作了曲藝、木偶戲等作品2400多部,《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婚禮》等藝術精品廣為流傳。草場牧區、田間地頭、廠礦學校,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

  從趕著馬車、騎著駱駝,到坐著拖拉機、東風大卡車,再到如今乘坐大巴、流動舞臺車,烏蘭牧騎的演出條件不斷升級提檔。

  2017年,在第一支烏蘭牧騎建隊60週年之際,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16名隊員聯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烏蘭牧騎60年來的發展情況。同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紮根基層、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老中青三代的傳承

  “我能感覺到,我和我心愛的烏蘭牧騎正在慢慢説再見。”今年57歲的烏力吉圖手指著正在演出的5名年輕隊員説道,“這些都是我的學生,我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地把烏蘭牧騎發揚和傳承下去,不僅是表演技藝,更是烏蘭牧騎的精神。”

  “要有表演能力,還要有吃苦精神,永遠把觀眾擺在第一位。”今年32歲的隊員黃小雲在烏蘭牧騎隊裏已經度過了14年,烏力吉圖口中的烏蘭牧騎精神,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傳承。

  在黃小雲的記憶中,有一次演出快要結束了,卻一下子來了很多觀眾,“從10公里以外的草原風塵僕僕地趕過來。”她一打聽才得知,原來是他們收到通知時間遲了,加上交通工具不便,有的牧民只能選擇騎馬過來。

  “牧民們一再請求説,能不能再演一會,可眼看著太陽馬上要落山了,即使繼續演下去大家也看不見。”然而,讓黃小雲沒想到的是,開車來的農牧民自發組隊,將隊員們圍成了半圓形,打開車燈為表演照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又演了將近半個多小時,“觀眾的熱情給了我堅守下去的動力。”黃小雲説道。

  如今,在年輕的隊員黃小雲看來,新時代的烏蘭牧騎既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挑戰,需要來自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烏蘭牧騎精神得到傳承和弘揚。如今,她所在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已經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流動舞臺車和全區最大的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排練廳,配備新隊員時也關注選拔專業人才,隊員中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佔80%。

  “在團隊建設方面,也正在不斷強化老隊員的退出機制,儘量為老隊員在圖書館、文化館、社區服務中心等提供崗位,實現新老隊員交替。”蘇尼特右旗政府副旗長娜日娜告訴記者,烏蘭牧騎展廳建設正在不斷完善,還聘請了烏蘭牧騎的老隊員擔任顧問,讓團隊重溫當年下鄉演出時的難忘故事。

  自2012年開始,作為草原文化名片,烏蘭牧騎還走出了國門,赴美國聖地亞哥、拉斯維加斯等地進行巡迴演出,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草原文化。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