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砥礪奮進的五年】江蘇鄉村裏的“中國夢”:走向更美遠方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2017年09月02日 20:1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報業網訊 來自英國的Frank Hossack,到中國後先是在上海生活,然後到南京定居,一住就是14年。説起喜歡南京的原因,Frank的其中一條理由令人意外——“從城裏開車到美麗的鄉下,也就20分鐘;但在上海,去鄉村要開很長時間的車,甚至一直開到南京來!”

  Frank以不失幽默的語言,表露出對鄉村的嚮往和熱愛。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也同樣嚮往和熱愛著鄉村。“鄉村,是從未停止追尋的詩和遠方。”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技術總監汪曉春説。

  特色:

  給鄉村一個“有趣的靈魂”

  三面環山、一面依水,石墻、石院、石板路,徐州銅山區伊莊鎮倪園村,已然是一處近悅遠來的田園古邑。不久之後,“紫薇映倪園山村、鄉文伴呂梁梓裏”的特色田園鄉村景象還將在這裡躍然呈現。

  “農村建設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否則就會丟掉根本、失去靈魂。”倪園村黨支部書記武世磊説,“不大拆、不亂建,把幾處破落房屋稍加修整、幾戶瓷磚外立面稍加清理,家前屋後擴種一些融合山村的黃櫨、青檀和鄉土柿子樹,讓村莊更好地展現石村古邑村落形態。”

  倪園村的建設,更多功夫花在“看不見”的地方。完善地下給排水和污水處理、無線網絡等公共服務設施,讓村民享受便利的現代生活;挖掘傳承孔子觀洪、莊子揚道、詩詞碑林等傳統文化和編織、石刻、印染等傳統技藝,增設文化禮堂和鐘樓戲臺,塑造田園意境。小山村既嫁接現代文明,又守住傳統文化之根。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形象地説,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需要有好看的外觀,更需要有鮮明的特色,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展示個性、各美其美。

  告別同質化,千村呈萬貌。“城鄉特色缺失是普遍問題。按照新經濟發展規律,未來發展一靠創新驅動,二靠特色和魅力,特色就是競爭力,魅力就是軟實力。江蘇用系統的觀點,對城鄉人居環境再認識,並率先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這將對全國形成示範效應。”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向記者表示。

  居於裏下河地區的興化,樹立“宜居田園水鄉”的自身定位,用5個關鍵元素勾勒其特色。

  “水”元素,延續沿河而居、傍水而建的鄉村肌理,實施“生態護坡”“岸邊步道”“親水平臺”“生活碼頭”等河岸治理,重塑水清岸綠水鄉風貌;

  “綠”元素,多植本土樹木和適地果樹,留住有鄉愁印記的楊柳樹、大槐樹、桑棗樹;

  “垛”元素,強化特有的垛田地貌、湖蕩濕地,保護基礎上挖掘利用;

  “土”元素,注重鄉土建築風貌挖掘,保護修繕古宗祠、古廟、古橋、古民居以及近現代大會堂、供銷社商店等特色歷史建築;

  “文”元素,展開農耕文化資源收集整理開發,展示板橋道情、水鄉風車、會船廟會等特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培育農村文化能人、民間藝人,讓文化在鄉村的建設發展中生根發芽、歷久彌新。

  宜業:

  讓鄉村鮮活地成長

  如果説,“有趣的靈魂”賦予鄉村氣質魅力;那麼,契合鄉村實際的産業重塑,則有助鄉村健康平穩地鮮活成長。

  6月底以來,江蘇副省長藍紹敏多次率隊去全省各地鄉村實地調研,他發現不少鄉村把“遊客中心”作為村莊“最出彩”的建設項目,與之伴生的是鄉村旅遊業的一哄而上,“不反對建設遊客中心,但不能是大體量、硬化式的處理,而應該散落在村莊佈局中。並不排斥發展鄉村旅遊,但鄉村不要當作旅遊景點來發展”。

  江蘇省農委最新統計也顯示,即便是入選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的45個村莊,目前的産業定位也不夠“特”,其中42個村莊都提出發展休閒觀光、鄉村旅遊、民宿、康養等。“要防止脫離客觀實際盲目發展的傾向;即便是基礎較好的村莊,也要科學選準發展路徑。”江蘇省農委副主任張堅勇坦陳。

  江寧東山街道佘村社區王家村,將傳統農業種植、傳統農業加工及手工業、傳統鄉村農閒文體休閒活動系統恢復重現,構建“農旅文”融合發展的新型鄉村産業模式;600畝梨園、100畝精品有機蔬菜、100畝魚塘水面,展現鄉村生機,山地自行車基地正緊鑼密鼓打造,民宿如火如荼改建,升級、盤活産業,預計將為該村增加200萬元的集體收入。

  武世磊説,在産業發展上村裏並不盲目求新,農業主攻紫薇、玫瑰花卉和林果,“倪園有800畝紫薇園,下一步將擴大形成600畝玫瑰鮮切花基地,並調整500畝零星的林果,套种經濟效益更高的碧根果。這樣一來,可接二連三、拉長産業鏈,把花茶、盆栽小品、幹花工藝、化粧品等也做出來。”

  事實上,隨著“半城半鄉”格局逐步破冰,“伴城伴鄉”已可觸摸,鄉村亦能成為現代智慧産業、文化産業、高端服務業的理想工作場所,未來的鄉村甚至也可以成為新總部村、文化創意村、信息村、科研村、金融村等。

  在昆山祝甸自然村,記者親見以磚窯文化為主題的創意産業,給鄉村帶來的深刻改變。

  經規劃設計師巧手,祝甸廢棄的磚窯被再利用,改造成磚窯文化館,既陳展銷售文創産品,又可作為沙龍、集會場所。像這樣既能嗅田野芬芳,又能觀雅趣的場所,自然也被敏銳的城市文藝中青年所青睞。城裏人來了,鄉村更為靈動,而村民,也能與高大上的講座為伍。

  留人:

  使鄉村有形更有“神”

  “蟬鳴中悶完了暑假,八月尾納涼祝甸家。金色秋天到來之際,不如用一場夜劃為這個夏天畫上圓滿的句號。”“鄉伴昆山”微信公眾號發出最新信息,邀約城裏人到鄉村坐上獨木舟或皮划艇夜劃,領略日落時分及星夜水鄉田園獨特的美。

  這樣的活動,正是楊雅筠和夥伴們策劃的。而她,其實是回流鄉村幹事創業的一員。年初收縮上海公司業務後,成為鄉村復建的一名志願者。像她這樣有文化、有見識、有頭腦、有技術的年輕人,一旦返鄉,即刻為鄉村輸入新鮮血液,並搭建起城鄉聯絡的橋梁,鄉村發展的路子頓時活絡起來。

  “孩子,當你習慣了高樓大廈的雄偉,可願意看看我們這裡的平房,就是那樣原磚瓦,搭建出故宮的富麗堂皇,構成了江南水鄉的雋秀,一起來感受一下吧。”“鄉伴昆山”還把一大批城裏孩子引到鄉下。老窯工丁惟建是古磚瓦製作技藝蘇州市代表性傳承人,他以生動講解為城裏孩子揭開土與火相融的鄉村文化面紗。而鄉土文化,只有被認知,才有可能被傳承。

  有人認為,近年來鄉村遊方興未艾,但鄉村建設卻“有形無神”,這是因為缺乏關鍵要素——人。這個“人”,即是丁惟建這樣的鄉村文化堅守者,也是楊雅筠這樣的鄉村發展者,還有廣大的普通村民。

  如今,關照“人”,正成為鄉村的共同訴求。因為鄉村歸根到底是村民的鄉村。鄉村建設,必須構建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

  溧陽市戴埠鎮戴南村黨總支書記楊旭宇説,他們帶好村支兩委班子,在全體村幹部中凝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力量;通過開展“尋找老支書”“評選新鄉賢”等活動,把更多講公道、能吃苦、有頭腦、有組織能力的黨員發動起來;還通過“百議堂”收集社情民意,讓百姓事百姓議。確保建成的特色田園鄉村,是廣大村民心目中的鄉村。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鄉村裏留得下來的老宅子,不少是“告老還鄉”的鄉賢修建。資料顯示,1977年恢復高考後,每年都有大批農村學子考取大學,走出鄉村,1977年到1980年錄取的大學生就有120多萬人,其中80%來自農村,未來5到8年,這些人絕大多數將到退休年齡,有一部分會有意願回鄉居住。各地需積極探索有效方式和渠道,在鄉情鄉愁的聯結下,以項目回遷、資金回流、人才回歸等多種形式讓他們助力家鄉建設發展。

  “鄉村問題是我國重構農業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城市文明關係的核心,體現著多方面社會力量的共同作用:政府對傳統農業文明現代轉型的預期與制度建設;資本投入對鄉村經濟發展的産業推動;知識分子對鄉土文化的認知與思考;最重要的是農村廣大人民對鄉土生活改善的內在需求。”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研究員王鎧説。

  記者 汪曉霞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