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社興義6月10日電 題:中國“大山飯”越發吃香
作者 劉鵬 周燕玲
“以前,哪曉得大山這麼值錢。”貴州省興義市下納灰村村民王玉琴扭頭望向身後的大山不由感嘆,在外人眼裏這裡的山是天下奇觀,但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説,卻是世代貧窮落後的根本。
下納灰村位於國家地質公園萬峰林景區腹地,兩萬多座山峰從地面拔地而起,並把下納灰村“包裹”起來。用當地人的話説,曾經的下納灰村是“走不出去,也進不來”。
誰曾料想,當地人卻靠山發展旅遊吃起了“大山飯”。
2011年,貴州省第六屆旅遊發展大會在興義市召開,興義市政府投入9000萬人民幣對下納灰民居、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同時派遣30多個市直單位對口幫扶該村成立18家農家樂,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山地旅遊業。
王玉琴家的農家樂就是對口幫扶成立的其中一家,曾是常年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務工的王玉琴,2011年一回到山裏就搖身一變成了“老闆娘”。
“沒開發旅遊前,全家收入僅萬元,現在旅遊旺季時一天就能掙1萬元。”坐在自家新改造的農家樂,王玉琴笑著説,50萬元的農家樂改造費都是這幾年在村裏掙的。
萬峰林下,和王玉琴一樣,當地人紛紛“洗腳上田”,開起了客棧、農家樂、商鋪等。
“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先生去年六月到訪時説,一定要帶上家人來這裡住兩天,當時以為他在開玩笑。”坐在石凳上的萬峰林下峰兮客棧負責人楊濤站起身説,今年4月初,突然接到戴尚賢先生訂房電話時,著實感到意外和吃驚。
楊濤告訴記者,戴尚賢和家人在自家客棧住了3個晚上,白天與家人租用自行車穿梭于峰林與田壩間,晚上則在村裏觀賞民族歌舞。“他臨走時還説,以後會再來。”
“現在遊客來住宿,需要提前10天預定才會有房住。”楊濤説,“大山飯”吃起來很“香”,開業近一年收入已超過50萬元。
鄉村旅遊風頭正勁,依託民族文化和山水風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下納灰村,成了貴州旅遊脫貧致富的典型例子。2016年,下納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8元,高於興義全市農村居民收入2228元;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也高於國家和省級貧困線標準。
這股風吹遍了貴州大地,也吹遍了整個中國。2016年貴州鄉村旅遊帶動29.4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脫貧。而在全國,依託鄉村遊擺脫貧困的例子比比皆是。
站在鄉村旅遊的風口,王玉琴開始準備把農家樂和客棧通過網路平臺宣傳出去。“村民現在富裕了,錢少都請不動他們做事,一個小工每個月都得開2000元以上的工資。”王玉琴笑著説。
盛夏時節,走進被青山綠水環繞下納灰村,蛙聲、知了聲綿綿不絕。沿街道的房屋一樓幾乎為商鋪,每間隔幾米遠就有一家客棧。古榕樹下,上了年紀的村民擺起了各種小攤,有烤玉米,還有各種新鮮蔬菜,來往的遊客時不時停下來購買,騎著自行車的遊客則不停穿梭于村寨與峰林間。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如今的下納灰村村民吃上“大山飯”。而在整個中國,像納灰村這樣靠山吃飯的村落數以萬計。正是鄉村旅遊,讓這鍋“大山飯”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香甜,越來越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