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江琳
近日,“信念·精神·傳承——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型館藏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與以往展覽不同的是,在這裡,沒有聲光電做出來的宏大景觀,沒有為了完整勾勒長征歷史不得不鋪滿展板的照片,只有精心挑選的300多件文物。它們當中,很多都有確切的流傳經歷,有感人的紅色故事。我想,沒有什麼比它們更能告訴觀眾,在那個戎馬倥傯的戰爭歲月裏,究竟發生了什麼?
展覽從紅軍長征的“初心”——傳播革命理想和信念開始講起,用“戰爭史詩”“軍民情誼”“艱難歲月”“長征記錄”“豐碑永存”“長征畫卷”六個部分,來展現長征精神是如何在血與火的征程中千錘百煉鑄造而成,以及長征親歷者和人們對長征和長征精神傳播和傳承的過程。
毛澤東在陜北接受埃德加·斯諾採訪時戴過的紅軍八角帽
長征,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檢閱
“革命理想高於天”,這在長征中不是口號,而是一種信念、一種自覺的行動。在展覽的第一部分“戰爭史詩”中,展覽選取了十幾份佈告,它們中有紅軍總政治部在遵義發佈的《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佈告》、1935年5月朱德總司令簽署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這些佈告,宣傳了黨的宗旨、紅軍的任務、紀律、民族政策。它們告訴我們,中國工農紅軍的遠征,不僅是戰略轉移,也是一場傳播理想和信念的征程。
長征是艱苦卓絕的,但那些長征親歷者們始終保持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是因為他們信念堅定。在第五部分“豐碑永存”中,觀眾可以看到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林伯渠這四位革命老人以及其他20余位長征親歷者和為長征勝利做出貢獻的指戰員的文物,他們有的為了堅持理想和信念,獻出了生命;有的身處逆境,仍以高度的責任感履行自己的職責。
天津大公報館出版的范長江著《中國的西北角》
長征,精神創造的奇跡
長征精神,是用鮮血和生命鑄造而成。1937年,朱德在接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採訪時説:“我們培養出革命的群眾英雄,他們不自私自利,不為任何誘惑所動,決心為革命犧牲,一直戰鬥到我們的人民和國家獲得解放為止。”“豐碑永存”部分中展出的方志敏獄中寫下的手稿、劉志丹在陜甘根據地堅持鬥爭時使用的馬鞍、謝子長在瓦窯堡戰鬥中繳獲的揹包,它們是革命烈士堅定無畏、艱苦卓絕與不屈不撓的見證。
長征精神書寫了軍民唇齒相依的動人篇章。在第二部分“軍民情誼”中,有許多反映紅軍嚴守軍紀、軍民團結的珍貴文物,比如紅軍在冕寧因為失火賠償給群眾的小銀佛像,1934年12月,紅軍送給黎平縣嚮導高樹清的手提風雨燈,1936年紅四方面軍為四川甘孜白利寺喇嘛支援紅軍青稞豌豆而開具的收據。它們飽含著魚水深情,寄託著群眾對紅軍戰士的思念。
方志敏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清貧》等文章手稿
長征,不可磨滅的文化遺存
紅軍長征不僅贏得了革命的勝利,更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産,第四部分“長征記錄”展示的各種有關長征的文字和圖畫記錄就是其中的代表。展出的長征日記、紅軍家信,為我們呈現了長征親歷者一份彌足珍貴的原始記憶。
展覽還展出了長征中和長征後出版印製的歌曲詩篇、學習課本、漫畫、故事,它們當中收錄了許多高昂激越、樂觀進取的作品,成為激勵紅軍戰士克服困難、戰勝強敵的精神武器。有關長征的報刊和書籍,客觀真實、快捷高效地向全中國和世界報道了紅軍的戰鬥歲月,增進了公眾對中國共産黨和工農紅軍的了解。這些長征的歌曲、圖畫和文字記錄,構成了豐富的長征文化,成為永不磨滅的遺存。
長征給人類精神注入的感悟和活力,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創作所關注的一個重大主題。第六部分“長征畫卷”中,選取了全山石、李可染等十余位畫家創作的長征題材經典作品,以便參觀者更好地感悟長征文化,緬懷長征精神。
長征是一本越讀越讓人心潮澎湃的書,讀懂了它就會知道人類的崇高精神一旦被喚醒,將匯聚何等強大的生命力量;當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時,人生舞臺將何等宏偉寬廣。展覽用300多件文物,反映了那個用理想和信念創造偉大奇跡,用精神譜寫輝煌史詩的年代的歷史真實,也記錄了長征和長征精神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被弘揚和傳承的歷史過程。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23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