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説中國革命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那麼,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則是萬里長征的第二步、第三步,“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在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我們要謹記“走得再遠也不要忘記來時的路”,要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大動力。
堅守信仰,堅定信念。“革命理想高於天。”崇高理想是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偉大旗幟,堅定信念是戰勝困難、剋敵制勝的精神支柱。為實現崇高理想,無數革命先輩以堅強意志克服巨大困難和挑戰,甚至獻出生命。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廣大黨員和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就是因為有著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奮鬥的崇高理想,就是因為有著實現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都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步入深水區,推進改革矛盾多、困難大。“信心比黃金還重要。”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越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越要毫不動搖堅持正確方向,堅決克服“改革疲勞症”“精神懈怠症”,徹底消除“不願改、不敢改”等畏難情緒,始終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把改革不斷推向前進。
敢於拼搏,不懼困難。“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的精神關乎士氣盛衰,關乎戰爭勝敗。戰勝敵人首先要戰勝自我,克服“怕”字,突出“敢”字,迸發“勇”字。長征途中,敵人圍追堵截,物資極度匱乏,連基本生存條件都不具備,廣大黨員和紅軍將士硬是擊退百萬窮兇極惡的敵人,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余省,長驅數萬里,最終取得長征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敢於拼搏、勇於戰鬥、不懼困難、敢於勝利的精神和勇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毛澤東的詩句,充分彰顯廣大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改革開放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同樣需要敢於拼搏、不懼困難的精神,同樣需要敢於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鄧小平説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現在,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空前複雜、空前敏感、空前艱巨。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我們繼續發揚長征精神,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橫下一條心,一直往前衝,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披荊斬棘,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讓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顧全大局,團結一致。“團結就是力量。”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極為艱苦的偉大遠征,在幾萬人的隊伍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體質有強有弱,如果沒有顧全大局、團結一致的精神,就不可能取得長征的最後勝利。正是廣大黨員和紅軍將士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相互配合、相互幫扶,才匯聚成一股無堅不摧的革命洪流,才産生了所向披靡的革命力量。國民黨軍隊雖然人數多、武器先進,但各路軍閥各懷鬼胎、黨同伐異。紅軍雖然人數少、武器落後,卻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在團結與渙散的對決中,勝利註定屬於我們黨和紅軍。可以説,長征的勝利是黨和紅軍團結勝利的戰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仍然是改革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講,改革就是利益關係調整的過程,必然要打破傳統的既得利益格局,不可避免地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這就要求我們發揚長征精神,強化大局觀念、紀律觀念,增強團結意識,不斷統一思想和行動,正確對待利益得失,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自覺在大局下行動,堅決擁護改革,積極支持改革,自覺投身改革,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改革的決策部署。
求真務實,靈活機動。求真務實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觀的基本要求,靈活機動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戰爭是生與死的考驗,必須要做到求真務實、靈活機動。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教條主義的實質,就是一切從本本出發,紙上談兵,而不是從實際出發,不懂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遵義會議結束“左”傾教條主義統治後,紅軍將士在毛澤東等同志領導和指揮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激戰嘉陵江,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戰爭要求真務實、靈活機動,改革同樣需要求真務實、靈活機動。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不爭論”,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當今在更為複雜、更為艱巨的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勇氣和膽略,更需要策略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證法,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全局和局部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這“六大關係”是對我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法,體現了求真求實、靈活機動的方法論,必須把這些方法貫徹運用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過程,不斷把改革推向深入。
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我們黨和紅軍之所以能夠一次次戰勝敵人、化險為夷,取得長征的勝利,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和紅軍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奠定了堅實可靠的群眾基礎。黨和紅軍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所到之處,除了通過打仗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之外,還積極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幫助群眾,嚴格遵守群眾紀律,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贏得各族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紅軍佔領貴州習水土城鎮之後,沒收土豪的土地和糧食,打開糧倉鹽倉,分田分糧分鹽,使人民群眾從革命鬥爭中得到解放、得到實惠,人民群眾也自然而然視紅軍為自己的子弟兵,把紅軍稱為“菩薩兵”,這為我們黨和紅軍在四渡赤水等戰鬥中打下良好群眾基礎。人民群眾不僅為紅軍提供情報、船隻,而且還為紅軍帶路,甚至踴躍參軍入伍,直接參加戰鬥。我們黨過去領導革命要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今天領導改革也要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只有這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人民是歷史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我們黨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建立社會參與機制,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參與改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人民群眾的智慧充分迸發、力量充分涌流,堅決防止制定改革方案“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的現象。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參與者,也應當是改革的受益者。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反映人民意願,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充分保障困難群眾的利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