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導讀】站在21世紀回首80年前的長征,中國人如何理解這一人類壯舉?長征對當下的價值和意義如何體現?曾耗費多年創作非虛構著作《長征》的著名作家王樹增,今年推出《長征》修訂版,新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他看來,不妨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去探求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重要事件——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的,就會知道生命為什麼歷經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時,天地將會多麼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
長征是什麼?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15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征翻越了20多多座巨大山脈,其中5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並且終年積雪。長征渡過了30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湧險峻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那片人煙罕至的濕地的面積幾乎和法國的面積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超過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鬥在400場以上,平均3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之外,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還需要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
沒有信仰的支撐,哪來的英雄主義?
長征屬於人類歷史上這樣一種事件: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依舊被世人追尋不已。數十年來,不斷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曾經走過的這條漫長征途上。在人類物質與精神的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憊、勞頓和生存條件的匱乏,行走在這條蜿蜒于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路途上?
長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徵。世界上從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部隊: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鬥員的年齡平均不足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至少佔40%——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地衝擊了這個的東方大國之後,生活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的農民、手工業者、失業的産業工人從共産黨人的宣傳中懂得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世間可以有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於是,當那面畫著鐮刀斧頭的紅旗突然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他們突然覺得陽光原來如此溫暖,天空原來如此晴朗,他們隨手抓起身邊的鋤頭、鐵錘甚至僅僅是一根木棍,為了改變命運跟隨著那面紅旗一路遠去,他們堅信這條道路的盡頭就是勞苦大眾千百年來所夢想的中國——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走向一個嶄新的中國的啟程。
我們老説英雄主義,沒有信仰的支撐,哪來的英雄行為?我特別崇尚英雄主義,我們的英雄主義並不是讓大家都犧牲,和平年代你犧牲什麼?但是這股勁兒應該有,血性應該有一點,英雄不是光犧牲,是你堅強的性格,頑強不屈的精神,戰勝困難的勇氣,這就是英雄主義。
長征這個事件在精神層面深刻地影響了人類進程,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永遠是一種精神在支撐著,這種精神就是不屈不饒,不怕流血犧牲,克服一切困難,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把人類精神的、生理的所有的極限都發揮到極致,你才能獲得輝煌的勝利。如果人類文明沒有這種精神,人類文明是推動不了的,長征這個事件就深刻地、典型地反映了人類文明動力當中的精華。
我走過長征路,在長征幾個重要節點,站在戰場遺跡上,我常常心生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我自己都覺得臉紅,什麼感覺呢?我説如果當年是我,我就解散了,回家了,勝利的希望太渺茫了,但是我們的前輩為什麼能夠走下來?這也是今天我説的主話題,信仰的力量,如果沒有信仰支撐,這條路根本就不可能走完的。現在“信仰”二字不是很時髦了,好像是個貶義詞,實際上“信仰”二字是人類文明發展當中一個核心詞彙,每一個有出息的民族,每一個有志向的人都把“信仰”二字看得無比珍貴。
實事求是地説,我們作為當代中國人,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當代中國軍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對前輩們創造的長征這個事件理解了多少?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總在説,我們在適當的時候還是要讀一點歷史,這是必修課,因為一個人活著總要知道自己是從何而來的,自己的血脈、基因繼承了什麼。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有思想,我們需要人類文明的精神滋養,這個滋養我們的精神營養首選的就是本民族、我們前輩們創造的英雄事跡和他們流傳下來的不屈的、不朽的精神,
我60多歲了,憑我有限的生活經驗,你給我舉個例子,哪一個人生還算成功的人,哪一個受到社會尊重的,哪一個被最廣大的百姓樹為榜樣和英雄的人,哪一個人生還算過得有價值、有滋有味的人,他什麼都不信。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還想過得有滋有味,這輩子還能做點事情,還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還算個真男人,他的前提是,我寧可丟掉性命我都不願意丟掉我擁抱在內心的那份精神價值,這就是信仰,尤其年輕人,心裏應該擁抱著什麼東西,不然你心裏很空,你走路很不穩。
在長征路程當中,無論是政治精英,還是普通的,根本就不識字的那些紅軍的士兵和基層指揮員,他們無一不是團結在一個信仰之下,就是一定要改變這個社會的不公平,一定要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最廣大窮苦百姓能過上幸福日子的一個社會,一定使我們民族真正復興起來,真正成為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民族,就抱著這樣一種理想,抱著這種信念,他們面對千山萬水毫無懼色。
因為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因為在難以承載的犧牲中始終保有信念,所以一切艱難險阻都成為一種鍛造——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在人類歷史中留下的是: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些都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的精神。物質和精神是認識生命的過程中兩個互相依存但處在於不同空間的要素。前者是須臾的,後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後者是堅實的;前者是雜蕪的,後者是純凈的。提升生命質量的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小到決定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大到決定一個民族和國家文明的興衰。
有了“永不言敗”的信念,人生成功快樂的幾率更大些
很多年輕的孩子們問我,説《長征》你主要寫什麼,能不能給我説得最簡單一點,我説最簡單四個字“永不言敗”。我們要把我們人生字典當中的“失敗”二字徹底抹掉。人生沒有什麼失敗可言,有挫折、坎坷,但是你永遠不要承認你是失敗者,那是沒有出息的。有了這種精神,你的人生成功幾率可能會更大一些。
我不希望每個人都成為一個軍事專家,讀我的東西,不管是《長征》、《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還是《朝鮮戰爭》,不是説讓你了解每一個戰役怎麼打的,當然,軍事發燒友也可以有這個興趣,咱也可以交流。但是更重要的不是這個東西,更重要的是在歷史當中吸取自己人生的營養,使自己能活得更開朗一些、更樂觀一些、更堅強一些,培養自己戰勝一切困難,不怕挫折的頑強性格,我想我們每個人成功的幾率更大一些,我希望每個人都快樂,每個人都人生成功。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長征。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的,就會知道生命為什麼歷經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時,天地將會多麼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
我試圖將中國工農紅軍所創造的歷史,從對人類文明進程産生重要影響的角度,還原給今天的中國讀者也還原給我自己。歷史淘汰了千百萬匆匆過客,留下的是那些能夠書寫並見證人類已往生存面貌的人與事,是那些能夠啟發和塑造人類未來生存理想的人與事。我用了6年時間寫作《長征》。歷史衍生的千山萬水,生命承載的萬水千山,無不令我動容。
長征是黑暗天際間迸裂出的一道照徹大地的光亮
有讀者告訴我,他們拿著《長征》去了江西、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因為他們在閱讀之後渴望立即動身,走向那一座座山、一條條河——遵義北面的土城鬱鬱蔥蔥,遍地怒放的三角梅紅得像鮮血染過,群山環抱中的小鎮靜謐而安然;狹窄湍急的烏江上遊修建了水庫,水流平緩許多的江面上架起了連接高速公路的橋梁;婁山關依然雲霧繚繞,山上高聳入雲的是中國移動的發射塔……甚至還有讀者去了《長征》開篇寫到的黔北甘溪小鎮,去找當年桂軍對紅軍發動突襲時利用過的那條暗水溝,當地的老人説暗水溝就在小鎮街道的石板路下面……
而我在《長征》出版後,又去了湘江上遊的道縣,那裏是長征途中最為殘酷的湘江戰役的發生地。去道縣是為祭拜一座墳塋,那裏埋著一位沒有頭顱的紅軍師長。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在湘江戰役中擔負後衛任務,當中央紅軍的其他部隊渡過湘江後,第三十四師陷入國民黨軍各路部隊的重圍。拼死突圍中,全師官兵大部分陣亡,師長因為負傷被俘。在湘軍用擔架抬著他押往長沙時,他在擔架上撕開自己腹部的傷口掏出腸子擰斷了。湘軍軍閥何鍵將他的頭顱砍下來,挂在他出生的那條小街前的城門上——紅軍師長陳樹湘,犧牲時年僅24歲。
我又去了貴州遵義,駐足在被當地人稱為“紅菩薩”的小紅軍的墓前。四渡赤水時,紅軍小衛生員因為給窮苦百姓看病,沒能跟上出發的大部隊,被當地民團捉住後殘忍殺害。百姓悄悄地埋葬了這位小紅軍。自此之後,當地百姓只要有災病,都會來到這座墳前燒香跪拜,説小紅軍是上天送來的一個救苦救難的菩薩。今天,小紅軍的墳已遷至綠樹成蔭的烈士陵園內,墓前矗立著一座雕像:一頂紅軍帽下是一張稚氣的臉,小紅軍的頭微微垂著,望向懷裏抱著的一個垂危的孩子。這座雕像已經被摸得閃閃發亮,當地百姓都説摸一摸能卻病消災。小紅軍是廣西百色人,自幼跟隨父親學醫,12歲參加紅軍,是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三團二營的衛生員,名叫龍思泉,犧牲那年剛滿18歲。
所有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官兵,心裏無不嚮往著沒有苦難的生活,這種嚮往令他們不畏艱險、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儘管他們倒下的時候、鮮血流盡的時候,每個人都年輕得令我們心疼不已。
長征是黑暗天際間迸裂出的一道照徹大地的光亮。
回首長征,我們始知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什麼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無疑,人類歷史上所有的不敗皆源於此。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革命才得以取得勝利,中華民族才得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中國就有希望爭取到光明燦爛的未來。
長征永存人類史冊。(作者係著名作家,許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