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前言】
80年前,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20余萬紅軍用生命創造奇跡,他們突破上百萬敵軍圍追堵截,跨越中國西部最險惡的地理環境,激越的河流、巍峨的高山、廣袤的草地,譜寫了人類歷史上最非凡的英雄史詩。十多萬英魂長眠長征途中,僅5.7萬人走到終點。
80年後,長征紅軍僅存不到100人,平均年齡近100歲。今天,近50位老紅軍再次集結,長征號角再次吹響,共同開啟塵封的風雨歲月。
本文采訪實錄,均出自2016年中央電視臺八集大型文獻紀錄片《長征》拍攝素材。
央視網消息:蒼老形似枯枝般的雙手,是歲月留給他的標記;滄桑卻鏗鏘有力的聲音,是他對信仰的堅定;時而渾濁,時而又迸發耀眼光芒的眼神,是他對英雄的懷念……每當回憶起當年那戰火硝煙的歲月,年近百歲的洪明貴老人都會想起那位,在敵人重重包圍中,拿著大刀,衝鋒向前的年輕身影。
——編輯手記
“吳煥先是個人才,他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一直到今天,我對他都還有印象。”
“魂魄托日月,肝膽映河山”
八十年前,一場氣壯山河的漫漫長征在中國大地上開啟,它是中國革命史上最耀眼的豐碑,是世界軍事史上不凡的壯舉,更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英雄史詩。
在這段路上,數不清的英雄先烈攀山走險,血灑征途,前赴後繼。其中有一位英雄,他赤膽忠心,堅決革命,重組二十五軍;作戰勇猛,指揮若定,橫刀立馬敢為先;關愛戰友,治軍嚴明,實施民族政策,連毛澤東都讚嘆!
但是,這位為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卻因犧牲得太早,一直湮沒在歷史的雲煙之中。他短暫且輝煌壯麗的人生,讓許多人扼腕嘆息。
他是誰?
他就是紅二十五軍軍魂--吳煥先。
“我最難過最傷心的就是吳煥先犧牲。”直到今天,紅二十五軍的老戰士們只要一提起吳煥先的名字,無不熱淚盈眶,老紅軍洪明貴亦是如此。
洪明貴今年98歲了,當年參加紅軍時,也才13歲。這位小衛生員當年隨軍南征北戰,槍林彈雨中,他愈發敬佩吳煥先。“個子比我高一點,聲音很響,不胖也不瘦。”他用手比劃著,努力回想吳煥先的樣子,眼神漸漸渾濁,思緒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吳煥先在,多危險的形勢都會化險為夷”
1934年的一個冬日,天氣異常寒冷,雨雪交加,寒潮襲人。洪明貴所在的紅二十五軍,由吳煥先帶領進至方城縣獨樹鎮附近,準備由七里崗通過公路。不巧的是,敵軍早已于兩小時前到達,並搶先佔領了段莊、馬莊、七里崗一線陣地。他們向紅軍發起猛烈進攻,而紅軍戰士們衣著單薄,凍得連槍栓都拉不開,更別提開槍。不久,部隊就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
危急時刻,“吳煥先高喊:‘同志們,現在我們是生死關頭,我們一定不能退,退了就死路一條’。吳煥先一手拿槍,一手拿刀,衝鋒在前:‘共産黨員跟我來’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
將帥不惜死,戰士敢拼命。“吳煥先這把大刀不但把敵人嚇倒,也把我們的士氣都鼓舞起來了,就連沒有武器的腳夫也拿著扁擔參加了戰鬥,最後終於頂住了敵人。”“沒有吳煥先紅二十五軍很難存在,他是全軍威信最高的人。”洪明貴豎起大拇指。
後來,紅二十五軍的士氣震動了蔣介石,他叫楊虎東帶著主力部隊來消滅紅二十五軍。庾家河鎮的警備一旅旅長唐嗣桐放言“我消滅不了紅二十五軍拿頭來見”。但是,結果卻悲劇了!
吳煥先看準了敵強我弱,不跟庾家河鎮主力部隊正面衝突,化粧成跟敵軍一樣,潛伏進了敵營。“我們去的時候他們還懷疑,當他發現我們的時候,二八三團到了,之後我們就把軍旅處長俘虜了,他所有的設備我們都弄了。”
最後回來以後,吳煥先不從原路回來,從另外一條路回來,並埋伏在袁家溝口,唐嗣桐整個旅直接進來了。“我們把唐嗣桐這個旅全部消滅了,俘虜了3000人。”
庾家河戰鬥的時候,形勢更是危急。當時正是上午,庾家河省委在開會研究創建鄂豫陜根據地,敵人突然來襲。“我們部隊實在太累,一個排都睡著了,庾家河是個鎮子,結果山頭全是敵人。”
第一個上去的就是副軍長徐海東,徐海東上去沒多久就被抬下來了。沒過多久軍長程子華兩個手被炸爛了。軍長副軍長均受傷,吳煥先只好獨挑大梁。在紅二十五軍生死存亡之際,他力挽狂瀾,于革命低潮、鬥志低沉之際給將士以希望,結果勝利結束了庾家河戰鬥,我軍傷亡200人,敵人傷亡800多。
於是,大家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哪危險,吳煥先就會出現在哪。他一齣現,情勢就會化險為夷、轉敗為勝。
“吳煥先這個人年紀不大,但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對於吳煥先的能耐,洪明貴嘴上、心中滿是稱讚。80年過去了,在他心中,對英雄的敬仰始終未變。
“走到哪兒,就把紅軍的優良作風帶到哪兒”
“我所謂的理想也好、信念也好,是在戰爭中錘煉出來的。在戰爭期間我才知道我參加紅軍不是為了分田地、打土豪,而是為了更高的目標就是要建立新中國,使人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當年的漫漫征途對於洪明貴來説,不止是戰爭,更是精神和信仰的錘煉。
有一次,二十五軍深陷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缺衣少糧。吳煥先不僅不擺領導的架子,還與戰士們同甘共苦。警衛員看到吳煥先黃腫的臉,悄悄尋來一點大米給他熬一小鍋稀飯,吳煥先一口未嘗,就讓警衛員將稀飯全部送給了傷病員。
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沿秦嶺北麓轉入山中,向西挺進,以策應黨中央與主力紅軍。每到一地,吳煥先都教育部隊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切實做到秋毫無犯。
吳煥先説:我們每天行軍打仗,切莫忘了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他針對敵人散佈的種種反動謠言,要求部隊走到哪兒,就要把紅軍的優良作風帶到哪兒,讓新區人民群眾曉得紅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工農隊伍。
他還深入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區的民情風俗,適時提出一些新規定。在到達回民聚居的興隆鎮之前,他了解到軍閥部隊在這一帶所造成的民族隔閡,結合當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專門為部隊規定了過回民區必須堅決執行的“三大禁令,四項注意”:禁止部隊駐紮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葷,禁止打回族的土豪,不準在回民面前説“豬”罵“豬”等等。
部隊在興隆鎮住了三天,臨走時,回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端著點心油果來歡送紅軍。清真寺的阿訇們,專門宰了幾隻肥羊,吹吹打打地簇擁著送到了軍部。幾個回族青年,還跟著紅二十五軍一塊兒到了陜北。
後來跟中央紅軍會師的時候,黨中央還專門誇獎了紅二十五軍路過回民區時留下的良好印象,毛澤東説:“你們的民族政策水平很高,執行得很好。”可惜,這句話,吳煥先卻沒有聽到!
“他犧牲,紅二十五軍戰士沒有一個不哭的”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進入甘肅境內,攻佔兩當縣城,渡過渭河,攻下秦安,如同閃電一般出現在隴東高原。
在抵達甘肅涇河邊上的白水鎮時,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紅軍打算冒雨渡河,但是部隊剛過一半時,山洪突然暴發,河水陡漲。敵軍1000余人又突然從西鋒鎮方向猛撲過來,企圖把紅二十五軍後衛部隊壓在河邊吃掉。
形勢險惡,情況危急,吳煥先臨危不懼,當機立斷,率一部兵力直插敵人側後,並高聲呼喊:“同志們,決不能讓敵人逼近河邊,壓住敵人就是勝利。”激戰中,一顆子彈打中了吳煥先胸部,頓時血流如注。他使勁按住胸口,忍著巨大的疼痛,繼續指揮部隊衝鋒,搶佔制高點,把敵側後截成兩段。然而,在戰鬥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刻,吳煥先卻倒下了……
徐海東已經過了河了,聽到吳煥先犧牲了他又返回來,過了河抱著吳煥先開始哭,哭得感動了全軍。“紅二十五軍那個時候的戰士沒有一個不哭的,那個悲痛的心情是很難形容的。”
而那年,吳煥先才28歲……
吳煥先是紅二十五軍不朽的軍魂。當晚,戰士們買來一口油漆棺材,將他掩埋在隴東高原。巍巍青山埋忠骨,英雄離去,可是他的精神卻激勵著戰友們革命到底,繼續向前。
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據統計,在吳煥先所率領的紅二十五軍走出了97位共和國的開國將領。他們是長征的領導者,也是長征的參與者,更是長征中的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英雄,是一種情懷、一種氣節,更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擔當!不管時代如何變化,英雄人物始終是標注歷史的精神坐標。飲水當思源,正是當年這些捨生忘死的英雄,在風雨如晦中浴血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在當下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讓英雄的力量薪火相傳,讓時代精神照亮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戮力同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文/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