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秀山,《禹貢》為梁州之域。商周時期,屬巴國地。春秋時期,屬巴國南疆之域。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簡稱秀山縣),位於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脈中段,四川盆地東南緣外側,是渝、湘、黔、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這裡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是沈從文《邊城》的原型地。
秀山,黔東獨立師曾在這裡留下戰鬥歷史,紅軍戰士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
2016年10月14日,重慶秀山縣紅軍洞。
你也許聽説過《趙氏孤兒》故事裏的山西盂縣藏孤洞,但是在重慶秀山縣有這樣一個紅軍洞,這個紅軍洞同樣有一個關於救人的故事。10月1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成員來到秀山縣採訪,在秀山,大家一起重溫了紅軍在這裡戰鬥的歷史。
在秀山縣雅江鎮江西村蘇家坡有一個紅軍洞,紅軍將領段蘇權就是在這個普通的山洞裏躲過了生命中的一大劫難。1934年11月,紅軍黔東獨立師在掩護紅二、六軍團東征湖南後,奉命東進湘西與主力會合。25日,在邑梅遭敵伏擊,政委段蘇權與部隊失散,因傷勢過重暈倒在車田村蘇家坡田埂腳,生命垂危。27日晨,土家族農民李木富聞訊趕至蘇家坡,將段蘇權背至靈官廟救治。兩日後,又連夜將他藏於此洞。李木富夫妻不顧個人安危,每日為段蘇權求醫送藥,此地鄉鄰皆守口如瓶並多方關照,使段蘇權得以安全養傷1月有餘,康復歸隊。
採訪團一行聽李木富的兒子李之文講述了那段軍民魚水情深的紅色歷史,記者們也紛紛進入紅軍洞中,找尋當年的紅色印記。
2016年10月14日,重慶秀山縣紅軍川河蓋戰鬥紀念碑。
探訪完紅軍洞的故事,採訪團一行人便趕往秀山縣城東北方向的紅軍川河蓋戰鬥遺址。據當地人介紹,“蓋”是指山上的平地,這是一塊紅軍戰鬥過的平地。川河蓋戰鬥遺址在重慶市級貧困村秀山縣川河鄉楠木村,車隊沿著彎彎曲曲的“45道拐”盤山公路前行,這是一段不到6公里長的鄉村公路,海拔落差550米,共有45個拐彎,被當地村民稱為“天路”。公路連接起當地的洪安鎮和川河蓋景區。這裡矗立著段蘇權題名的紀念碑一座,高10.5米。當年,紅軍在此進行川河蓋戰鬥,在我黨我軍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1934年10月27日,紅二、六軍團在酉陽縣南腰界勝利會師後,為了配合中央紅軍長征,黔東獨立師700余人在特委書記兼黔東獨立師政委段蘇權和師長王光澤的帶領下,11月25日進入秀山縣境內,在邑梅(今梅江)遭遇戰中,政委段蘇權負傷,師長王光澤繼續率領部隊東進,于11月27日進入川河蓋,行至大板場時突遭民團交代章部的攔截,損失慘重,師長王光澤在龍潭英勇就義。川河蓋一戰,黔東獨立師700多人大部分犧牲,只有數十人突出重圍到達湘西,這一戰有效地牽制了敵人,策應了紅軍長征,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6年10月14日,重慶秀山縣楠木村“45道拐”,這是一段不到6公里長的鄉村公路,海拔落差550米,共有45道拐彎,被當地村民稱為“天路”,也被遊客稱為真實版“山路十八彎”。
如今,依靠豐富的旅遊資源,當地政府正積極打造川河蓋草場旅遊景區。盤山公路的修建,方便了當地百姓的出行,也讓遊客可以更加便捷地前往景區觀光遊覽。今日的秀山,除了有厚重的紅色歷史,同時也有諸多翻天覆地的變化。據記者了解,在這片早已遠離了戰火硝煙的紅色土地上,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在當年紅軍戰士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已建起了中藥材、糧食、茶葉等生産基地,而秀山也逐漸成為重慶連接東南的“橋頭堡”和“新絲綢之路”的關節點,成為“成渝經濟圈”連接“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