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黔江水市村:紅色鄉村遊引入互聯網

中國新聞來源:重慶晚報 2016年10月16日 10:3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黔江區水市鄉水市村境內,一條百年老街曾是雲、貴、川三地販賣騾子、馬、牛的集散地,如今已是村民發展鄉村旅遊的寶貝——它就是帶有紅色記憶的水車坪老街。

  10月12日,重慶晚報記者跟隨“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採訪團前往水市村,目睹了當地依託紅色文化,闖出脫貧新路的幸福景象。

  做旅遊 首先保護紅軍樹

  重慶晚報記者在水車坪老街走訪時,不得不裹著厚厚秋裝——這裡氣溫相當低,讓人不禁感到一絲寒意。眼前的老街有些冷清,77歲村民楊巨祿抱著外孫站在門前感嘆:“這些年,村裏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了。不過到了明年,願意回家做生意的不會少,到時候就能團圓了。”

  楊巨祿帶著重慶晚報記者進屋,指著門後一塊石墩説:“這是賀龍當年在老街練功時用的石墩,父輩叮囑傳承下來的,準備捐給鄉政府放進賀龍陳列館。”

  百年老街會變成什麼樣?水市鄉人大主席王開林告訴重慶晚報記者,有關這條老街的專項打造計劃最近就要啟動,老街戲樓、四合天井院落、三聖宮將最大程度修繕還原,還要建一處賀龍陳列館,為遊客再現賀龍4次來此的場景。

  走進老街深處,一棵百年皂角樹枝繁葉茂出現在眼前,高約14米,樹冠冠幅達10余平方米,當地村民稱之為紅軍樹。王開林説,要做好紅色旅遊,首先要悉心保護好這棵樹。幾年前,紅軍樹前新建起廣場和紀念亭,成為當地紅色旅遊地標,也成為黔江區紅色教育基地之一。

  促發展 政府扶持農家樂

  水市鄉有天然氧吧之稱,距城區50公里,平均海拔1200余米,夏季平均氣溫22.5℃,森林覆蓋率73%。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當地依託紅色文化,近年成群興辦鄉村農家樂,主推紅色避暑休閒遊,助推村民脫貧致富。

  水市村2組離水車坪步行15分鐘左右,如今打造成該鄉農家樂一條街,也是當地高山移民搬遷集中區域,街道彩旗飄飄,村民們手拿潔具,打掃著門前衛生,小心呵護共同家園。

  “村民從高山搬下來建新房,多虧政府有扶持,開農家樂還拿到了扶持金,脫貧致富不能光靠政府,村民也要盡心盡力幹活。”四季農家樂老闆笑呵呵地對重慶晚報記者説。

  重慶晚報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為鼓勵村民開農家樂,給出的扶持政策著實豐厚:高山移民搬遷戶,每戶可申請1至3萬元扶持金;開農家樂一旦電視、床位等設施通過驗收,每家可拿1至2萬元補貼金;農家樂外墻由政府統一裝修;建卡貧困戶開農家樂,可分段獲得補貼金;房間增設配套衛生間,也能申請資金補助……

  當地幾家農家樂老闆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去年起,村民創業激情高漲,每家都有新想法新打算,明年夏季遊客來避暑,肯定會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賣産品 引入互聯網思維

  民俗文化廣場設置在距農家樂一條街約100米處,一棟新修不久的樓房,挂上了“鄉村旅遊遊客中心”牌匾。該中心負責人、水市鄉商委幹部楊愛華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去年8月開始,他和返鄉創業者一起將互聯網思維融入當地鄉村旅遊,闖出一條旅遊脫貧新路。

  楊愛華説,他選擇在市扶貧辦搭建的“網上村莊”平臺上註冊,將當地農家樂信息發佈上網,同時將當地喬巴菌、野生天麻、土雞蛋等特産通過網銷渠道外銷,幫助村民增收。

  “就拿我自己來説,今年我家網銷農家樂和土特産,所掙毛收入已有11萬元。”楊愛華説,水市村今年依託紅色旅遊,已實現全村脫貧;目前水市鄉開設農家樂100余家,今年以來已接待遊客1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900萬元;利用網銷平臺,已實現農副産品交易額140余萬元。今年,該鄉計劃完成168戶627名貧困人口越線脫貧。

  多知道點

  賀龍四到水車坪

  據水市鄉有關記載,1914年秋天,賀龍一行來到該地販山貨、買騾馬,在當時牛馬集散地水車坪老街住了10天客棧,宣傳革命思想。1916年,賀龍組建千人農民革命隊伍,為加強民軍裝備,當年8月他再次來到該地大量收購騾馬。1917年冬的一天深夜,賀龍第3次來當地過夜,次日踏上革命新征途。1934年5月6日,賀龍率領紅三軍攻打彭水,第4次來到該地,並在該地皂角樹下召開誓師大會。 重慶晚報記者 劉建忠 李瑯 攝影報道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