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從紅色聖地到多彩之城:紅軍長征落腳地延安發生歷史巨變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6年09月28日 10: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西安9月28日電(記者陳晨 劉彤)國慶節前的一個傍晚,送走最後一撥客人,45歲的農家樂老闆張兆飛沿著屋後的小路爬上山頂,享受一天中最閒適的時刻。在山上眺望,黃土高原的滿目蒼翠之中,已有星星點點的紅葉爬上枝頭,古香古色的鐵邊城古城盡收眼底。

  “咱一個給別人打了半輩子工的農民,現在也能當上老闆。擱在過去真是不敢想,不敢想!”張兆飛喃喃自語。他的“農家便飯”餐廳就開在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鐵邊城鎮,雖是只有4張桌子的小店,但生意還算紅火。開業剛滿1年,就已收回了成本,他還在老家農村包了3個魚塘為店裏直供生鮮。

  鐵邊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後的首站即在這裡,但此時的鐵邊城早已衰敗,貧窮而閉塞,千溝萬壑之間甚至難見幾片綠色。

  81年過後,當年貧瘠的黃土高原小城早已換了人間。依託長征落腳地的“名片”和豐富的文物古跡資源,近年來,鐵邊城鎮發展起古鎮旅遊,年均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全鎮1.93萬人口中,有5千人和張兆飛一樣吃起了旅遊飯。依靠移民搬遷和産業扶貧,當地人均收入突破1.7萬元。退耕還林讓這裡的林草覆蓋率達到75%,昔日一起風便“飛沙走石”的黃土高原變成了俏麗的江南模樣。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鐵邊城,更發生在延安的山山峁峁之間。作為延安的標誌,寶塔山最能見證這座中國革命聖地的歷史變遷。

  延安革命紀念館內1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上世紀30年代延安城的影像:延安寶塔孤零零站在荒涼的山頂,延河邊的老城破舊不堪。如今,寶塔山依舊矗立,只是山下的景象換了模樣: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寬闊的馬路向遠方延展開去。山梁披滿綠色,黃土高原卻難見黃色。

  近年來,作為長征的落腳地,延安開始了小康路上的新長征:發展紅色旅遊、扶持綠色産業、加快黑色能源經濟轉型……紅色聖地正在變為一座多彩之城。

  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來自湖北的遊客謝莉一家到延安來了一次紅色之旅。3天假期裏,他們走進棗園、楊家嶺、鳳凰山,在革命先輩住過的窯洞中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

  “看到當年革命先輩居住生活的艱苦環境,又看到現在的延安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我會告訴孩子,要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謝莉説。

  在共有445處革命遺址的延安,這樣的“心靈之旅”每天都在上演。

  延安的滄桑巨變,也在一組數據中得到顯現:

  多年的退耕還林,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里,延安城的主色調由黃變綠;

  面對能源價格“跌跌不休”,延安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由重驅輕,不再是“油主沉浮”。到今年上半年,當地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35%;

  通過精準扶貧補齊發展短板。“十二五”期間,延安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44.7萬下降到2015年的9.88萬,貧困發生率由28.97%下降到6.4%。10萬人搬離山體窯洞遷入新居……

  作為土生土長的延安人,張兆飛對延安的變化深有感觸。“我生活的變化就是延安的變化。”他感慨地説,今年是長征勝利80週年,很多遊客因此來到鐵邊城、來到延安,自己也時常和農家樂的外地客人講起紅軍的故事。

  送別客人時,張兆飛與不少人做了一個10年之約。“等長征勝利90年時你們再來延安,這裡一定會更美好、更富裕!”對此,張兆飛充滿信心。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