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重走長征路】老山界高山俯首 通道縣紅軍轉兵

中國新聞來源:甘肅日報 2016年08月18日 11: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位於湖南省城步縣長安營鎮長坪村的紅軍橋。貴州日報記者蒲學光

通道轉兵紀念館。本報記者劉成

長征題材油畫資料圖

毛澤東詩詞《念奴嬌·崑崙》資料圖

  湘江戰役後,紅軍進入湘桂邊境的群山,翻過老山界,來到了如今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

  1934年12月12日,在這裡召開了一個有關紅軍生死存亡的中央負責人會議——通道會議。這次會議,是長征以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意見首次得到了採納,紅軍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通道會議為中央政治局召開黎平會議作出改變戰略方針的決定作了必要準備,也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實現歷史的偉大轉折,創造了前提條件。通道會議也稱“通道轉兵”。這一轉,轉變了紅軍的命運,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歷史。

  7月下旬,記者隨“沿線省級黨報聯盟——重走長征路”採訪團來到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和通道侗族自治縣,尋找紅軍的足跡,感受那段難忘的歲月。

  記者 劉成

  翻越老山界,征服險峻高山

  老山界,一個紅軍長征中繞不開的地名,因為陸定一同志的《老山界》一文,人們對這個地方更加熟悉了。但記者在廣西和湖南採訪時,發現許多地方都叫“老山界”,他們同屬越城嶺,都留下了紅軍的腳印。如今,80多年過去了,“老山界”這個名字沒有被人們忘記,而是更加響亮,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也在人們心中扎了根,傳承了下來。

  今天重讀《老山界》一文,仍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老山界的險峻,但更多的是對紅軍樂觀主義精神的讚嘆!陸定一對紅軍夜過老山界有著生動的描寫:“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當時的紅軍,剛剛擺脫了敵人重兵圍堵,又要挑戰“離天三尺三”的高山,面對這樣的艱險,紅軍指戰員沒有退縮,而是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用堅強的意志征服了峻嶺,征服這個陸定一在書中寫到的“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內通往南山山頂的道路旁,樹立著一塊寫有“老山界”三個字的石碑。從這裡望去,遠處高山與藍天相接,雲霧繚繞。城步縣黨史辦負責人楊宗興告訴記者,這裡山坳的古樹上還刻有“紅軍萬歲”的字樣。

  沿公路而上,到達山頂,一路上茂密的樹林逐漸消失,高山草場成了主角,草場上不時可見奶牛倘佯。原來,一代代的南山人弘揚紅軍長征不怕艱難的精神,經過60多年的艱苦奮鬥,已在這裡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高山牧場。

  通道轉兵,改變了紅軍的命運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這裡是侗族聚居的地方,侗族佔全縣人口77.9%。

  來到通道縣,溪邊河上隨處可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廊橋,這種橋又被稱為“風雨橋”。80多年前,從風雨橋上走過的紅軍也如同處在疾風驟雨之中,面臨著生死抉擇。

  “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伍修權曾在《七律·歷史轉折》中這樣寫道。湘江戰役後,紅軍前途未卜。“奔何處?”正是他們面臨的問題。

  而此時,蔣介石已調集20萬重兵在紅軍北上湘西的路途上佈下了一個“口袋陣”,這時紅軍如果執意按原定計劃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1934年12月12日,通道會議在通道老縣城縣溪鎮恭城書院召開,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採納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紅軍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

  來到通道會議舊址,一座獨具侗族特色的木樓古香古色,這就是恭城書院了。書院前臨碧波盪漾的恭水河,後靠滿目蒼翠的羅蒙山,曾是通道縣的“最高學府”。書院內青磚鋪地,古木飄香,書院旁綠樹盈盈,芳草萋萋,走進木樓,暑熱頓消。二樓的一間小屋就是當年通道會議召開的地方,桌椅擺放一如舊貌。講解員告訴我們,通道會議召開的時間並不長,不到一天時間,是個“短會”,但就是這個“短會”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萬里求索實作舟”,正是由於通道會議採納了毛澤東同志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正確意見,從此,處於危難之中的紅軍開始擺脫困境,逐漸走向勝利。

  在恭城書院採訪時,我們看到不少遊客在觀光遊覽,拍照留念。講解員告訴記者,隨著長征勝利80週年紀念日臨近,來這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有時一天要接待50人以上的旅遊團三四撥,人少的時候一天散客也有100多人。

  離恭城書院不遠的小山上,修建了氣勢宏大又獨具民族特色的通道轉兵紀念館,記者採訪時,這裡正在加緊布展,迎接長征勝利80週年紀念日的到來。

  侗鄉苗寨,處處留下紅軍情

  來到通道縣杉木橋鄉小水村,70多歲的田紹清還記得自己奶奶彭庚妹遇見紅軍的事,那是1934年,紅軍過小水村,看到做小生意謀生的彭庚妹生活困難,送給她一個做飯的“鼎罐”,還有一個老藍布印花被子。不久後,殘酷的小水阻擊戰就在離這裡不遠的大坡界打響了。

  1934年9月,紅六軍團西征途中在這裡與敵人相遇,為使主力順利轉移,30多名紅軍戰士在大坡界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20多人壯烈犧牲,最後8位紅軍戰士戰至彈盡糧絕,一齊跳崖,全部壯烈犧牲。

  在小水村黨支部書記李明良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大坡界,一路上山道蜿蜒,崎嶇難行,半山間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有蕭克將軍題寫的“紅軍精神永存”幾個大字,石碑旁松柏森森,安靜肅穆。沿山路而上,我們看到當年紅軍戰士挖掘的戰壕已長滿青草,勇士們長眠的山崖上綠樹成林,山下溪流淙淙,農舍稻田相間,一派祥和的景象。

  在通道縣萬佛山鎮五一村大橋組採訪時,老紅軍鄒盛棟已經去世幾年了,他的兒子鄒賢松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鄒盛棟17歲在老家江西省上猶縣參加紅軍,1934年12月擔任司號員的鄒盛棟在與戰友翻越湘桂邊界的湖南通道梨子界時,遭遇敵機轟炸身負重傷而失散在了通道縣,被當地的一位姓李的大娘收留下來養傷,傷癒後便留了下來,一直在這裡生活。老人生前居住的房屋是一座頗具民族特色的木樓,一樓大廳十分寬敞,我們十幾個人圍坐在一起,一點也不擁擠。記者採訪時,樓上孩子們一跑,地板就“咚咚咚”地響起來,十分熱鬧。可以想見,老人生前已是兒孫滿堂。我們採訪時得知,鄒盛棟老人曾經參加了中央電視臺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那一次去北京,完成了老人畢生的心願:登上天安門城樓,又去毛主席紀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遺容。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有“九溪”,邊溪就是其中一溪,丹口鎮邊溪村因溪得名,老紅軍陳興和的家就在邊溪岸邊。陳興和已于1990年去世,他的妻子肖雪英依然健在。

  陳興和曾在紅六軍團擔任班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達廣西資源縣時,患病掉隊了。為了躲避敵人,他在山裏躲了7天7夜,後被當地砍柴的老百姓發現,帶回家中治好了傷病。在與部隊失去聯絡的情況下,陳興和一路乞討來到了城步縣,1942年與肖雪英結婚,一直定居在邊溪村。戰爭歲月給陳興和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痕,肖雪英告訴我們,陳興和負過傷:“腳上有好多疤疤。”而在兒媳胡金桃的記憶中,公公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她告訴我們,公公最愛講的故事就是“背了鍋子,背了槍行軍”;最愛唱的歌是“當兵就要當紅軍,衝鋒陷陣殺敵人……”

  百姓紅軍魚水情深,當年在長征路上失散了的紅軍戰士,在群眾的保護幫助下渡過了艱難的歲月。而他們,也將紅軍的故事、紅軍的精神留在了苗寨侗鄉。80多年過去了,許多老紅軍都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們所經歷的紅色歲月讓人感動,所傳承的長征精神讓人銘記。

  依靠青山綠水,發展旅遊産業讓群眾走上富裕路

  記者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時,已是夜晚,但眼前這座湘西小城景色之美,還是讓人由衷讚嘆。只見一條平靜的小河穿城而過,幾個頗具侗族特色的廊橋橫跨碧波,橋身綵燈裝扮,夜色中更顯美麗壯觀。小河旁有人行步道,綠樹成蔭,廊橋邊有體育場,芳草萋萋。真是“一城風光分十色,碧水廊橋兩山間”。

  後來經當地同志介紹才知道,通道縣城就是景區,而通道縣是全域旅遊縣。靠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濃郁的侗家風情,通道縣順勢而為,“旅遊牌”越打越順,已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産業發展體系,目前已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2個,3A級旅遊景區3個。旅遊業已成為通道侗鄉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産業。

  同通道縣一樣,城步苗族自治縣也是一個風景秀麗、民族風情濃郁的地方。在城步縣去丹口鎮邊溪村採訪途中,隨處可見綠水青山相伴,一路美景如畫,城步縣黨史辦的同志説,我們正處在兩江峽谷中,是著名的“亞洲綠色走廊”。這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各村寨民俗風情襯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互相融合,構成亮麗的風景線。在邊溪村,路邊有不少建築風格頗具民族特色的小樓,挂著“農家樂”的招牌,一打聽才知道,離此不遠有一大片桃林,每年三、四月份賞花時節,這裡就成為遊人如織的景區了。

  青山是金山,綠水聚財源。紅軍經過的地方,侗鄉苗寨變了樣,正行走在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康莊大道上。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